我国进口贸易中防止跨国污染转嫁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8-9页 |
(三) 研究的方法 | 第9页 |
(四) 已有的相关研究 | 第9-11页 |
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9-10页 |
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五) 论文的创新 | 第11-12页 |
一、 论文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2-18页 |
(一) 相关概念 | 第12-16页 |
1. 跨国污染转嫁的定义 | 第12页 |
2. 跨国污染转嫁的类型 | 第12-15页 |
(1)废弃物的直接贸易 | 第12-13页 |
(2)污染产品和设备的转嫁 | 第13-14页 |
(3)污染密集型产业转嫁 | 第14-15页 |
3. 跨国污染转嫁的本质 | 第15-16页 |
(1)生态学本质 | 第15页 |
(2)法学本质 | 第15-16页 |
(3)经济学本质 | 第16页 |
(二) 防治跨国污染转嫁的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1. 生态文明理论 | 第16-17页 |
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二、 我国进口贸易中跨国污染转嫁的现状 | 第18-23页 |
(一) 洋垃圾的进口 | 第18-20页 |
1. 废物的进口 | 第18页 |
2. 电子垃圾的大量进口 | 第18-20页 |
(二) 我国外资准入中的跨国污染转嫁 | 第20-21页 |
(三) 我国环境资源的大量流失 | 第21-23页 |
三、 我国进口贸易中跨国污染转嫁的原因分析 | 第23-28页 |
(一) 经济利益的驱动 | 第23-24页 |
(二) 相关国际立法的缺陷 | 第24页 |
(三) 我国防治跨国污染转嫁法律体系不完善 | 第24-25页 |
(四) 我国环境标准低 | 第25-26页 |
(五) 环境执法不力 | 第26-28页 |
四、 发达国家控制跨国污染转嫁实践及其启示 | 第28-33页 |
(一) 发达国家控制跨国污染转嫁的实践 | 第28-31页 |
1. 欧盟控制跨国污染转嫁的实践 | 第28-29页 |
2. 日本控制跨国污染转嫁的实践 | 第29-30页 |
3. 美国控制跨国污染转嫁的实践 | 第30-31页 |
(二) 对我国的启示 | 第31-33页 |
五、 我国进口贸易中防止跨国污染转嫁的对策 | 第33-41页 |
(一) 完善我国防治跨国污染转嫁的法律体系 | 第33-34页 |
(二) 提高我国环境标准 | 第34-36页 |
(三) 加强外资准入中跨国污染转嫁的控制 | 第36-38页 |
(四) 加强环境行政执法 | 第38-39页 |
1. 完善环境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 | 第38页 |
2. 加强环境执法的力度 | 第38-39页 |
(五) 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及公众参与机制 | 第39-41页 |
1. 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 第39页 |
2.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个人简介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