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一、 导论 | 第11-20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二)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 府际协调机制 | 第12-13页 |
2. 横向协调机制 | 第13页 |
3. 长三角横向协调机制 | 第13-15页 |
4. 整体性治理理论 | 第15-17页 |
(三)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1. 协调 | 第17-18页 |
2. 区域政府横向协调 | 第18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 文献调查法 | 第18页 |
2. 案例研究法 | 第18-19页 |
3. 比较分析法 | 第19页 |
(五) 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二、 整体性治理:长三角区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的理论解读 | 第20-23页 |
(一)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分析框架 | 第20-21页 |
1.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兴起 | 第20页 |
2.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特点 | 第20页 |
3. 协调与协同: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变量 | 第20-21页 |
(二) 整体性治理理论和区域政府间横向协调的关联性 | 第21-22页 |
1. 整体性治理理论适用于区域政府间横向协调的契合性分析 | 第21-22页 |
2. 长三角区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整体性理论的指导 | 第22页 |
(三) 整体性治理理论适用于区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的实践意义 | 第22-23页 |
三、 长三角区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的现状与考查 | 第23-29页 |
(一) 横向协调机制的兴起背景 | 第23-25页 |
1. 社会背景 | 第23-24页 |
2. 理论背景——衍生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新区域主义”的兴起 | 第24页 |
3. 政治背景——符合“和谐社会”的整体性执政要求 | 第24-25页 |
(二) 横向协调机制的现状 | 第25-27页 |
1. 法制协调“三轨”并行 | 第25-26页 |
2. 横向协调呈“三化”发展 | 第26-27页 |
(三) 横向协调机制的成就与启示 | 第27-29页 |
1. 公共性和区域性的确立 | 第27-28页 |
2. 组织间关系的整合 | 第28页 |
3. 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协作治理 | 第28-29页 |
四、 长三角区域合作中的政府间横向协调困境及机理分析 | 第29-43页 |
(一) 政府间争议问题及其界定 | 第29-36页 |
1. 立法协作问题 | 第29-30页 |
2. 区域法规政策冲突问题 | 第30-31页 |
3.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 第31-36页 |
(二)横向协调机制的缺失引发的合作困境 | 第36-39页 |
1. 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 第36-37页 |
2. 地方保护主义打破了统一的市场 | 第37页 |
3. 区域自发经合作组织呈散、乱、差状态 | 第37页 |
4. 区域落实合作框架平台和专题的执行机制不到位 | 第37页 |
5. 区域生态和各种补充机制等深层次政策没有列入地方政府的工作日程 | 第37-38页 |
6. 区域统一政策和执法的标准仍是空白 | 第38页 |
7. 区域绩效考核与本行政区绩效考核严重脱节 | 第38页 |
8. 区域政府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不健全 | 第38页 |
9. 重形式,缺乏实效性 | 第38-39页 |
(三) 机理分析 | 第39-43页 |
1. 本位主义导致的目标差异 | 第39-40页 |
2. 预期异同导致的认知差异 | 第40页 |
3. 区域政府间信息不对称 | 第40-41页 |
4. 区域政府间有效信任缺失 | 第41-42页 |
5. 地方保护主义萌生的制度性壁垒 | 第42-43页 |
五、 国外区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的经验与启示 | 第43-47页 |
(一) 美国——以“州际协定”为基础的区域横向协调机制 | 第43-45页 |
1. 州际协定的历史变迁 | 第43页 |
2. 州际协定的现状分析 | 第43-44页 |
3. 州际协定的发展趋势 | 第44-45页 |
(二) 法国巴黎的“都市圈”协调机制 | 第45-46页 |
1. 中央政府的分权政策 | 第45页 |
2. 整合资源配置,解决“双重区域”问题 | 第45页 |
3. 组建城市间政府组织机构 | 第45-46页 |
(三) 澳大利亚——基于“水平式与整体性政府”的协调机制 | 第46页 |
(四) 域外启示 | 第46-47页 |
1. 行政协议制度的进一步推广实行 | 第46页 |
2. 建立综合权威的区域协调机构 | 第46-47页 |
六、 长三角区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的整体性策略 | 第47-59页 |
(一) 长三角横向协调机制的总体思路 | 第47-51页 |
1. 长三角横向协调机制的基本原则 | 第47-48页 |
2. 长三角横向协调机制的注意事项 | 第48-49页 |
3. 长三角横向协调机制的路径分析 | 第49-51页 |
4. 长三角横向协调机制的功能创新 | 第51页 |
(二) 长三角横向协调机制的整体性策略 | 第51-56页 |
1. 建立“公共能量场” | 第51-52页 |
2. 完善区域政府间功能与联系 | 第52-54页 |
3. 关注区域横向协调发展的关键领域 | 第54-55页 |
4. 矫正地方政府行为 | 第55页 |
5. 法律层面上进一步完善横向协调机制 | 第55-56页 |
(三) 长三角横向协调机制的具体策略 | 第56-59页 |
1. 建立平等互信的政治对话机制 | 第56-57页 |
2. 建立互利互惠的横向利益协调机制 | 第57页 |
3. 完善及时高效的问题磋商机制 | 第57-58页 |
4. 建立合理有效的权利制约和调控机制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