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言 | 第10-16页 |
一、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相关概述 | 第16-28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厘清 | 第16-20页 |
一、 “素养”概念界定 | 第16页 |
二、 “网络素养”概念的缘起和界定 | 第16-18页 |
三、 大学生网络素养和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 | 第18-20页 |
(一) 大学生网络素养 | 第18-19页 |
(二) 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 第20-28页 |
一、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 第20-24页 |
(一) 网络信息传播的特征 | 第21页 |
(二) 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 第21-24页 |
二、 大学生网络素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 第24-25页 |
(一) 大学生网络素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出了挑战 | 第24页 |
(二) 大学生网络素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出了挑战 | 第24-25页 |
三、 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作用 | 第25-28页 |
(一) 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健康文化心态 | 第25页 |
(二)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权利意识 | 第25-26页 |
(三)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化 | 第26页 |
(四)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分析 | 第28-42页 |
第一节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查统计结果与分析 | 第28-38页 |
一、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查统计数据分析 | 第29-36页 |
(一) 大学生网络认知素养的调查分析 | 第29-30页 |
(二) 大学生对网络信息批判辨别能力的调查分析 | 第30-31页 |
(三) 大学生网络接触行为自我管理素养的调查分析 | 第31-33页 |
(四) 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调查分析 | 第33-34页 |
(五) 大学生网络法制、安全素养的调查分析 | 第34-35页 |
(六) 大学生利用网络发展自我素养的调查分析 | 第35-36页 |
二、 大学生网络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6-38页 |
(一) 对网络的认知较为理性,但使用娱乐化倾向明显 | 第36-37页 |
(二) 网络信息批判辨别能力较差 | 第37页 |
(三) 网络接触行为的自我管理素养不高 | 第37页 |
(四) 网络道德素养参差不齐、知行分离 | 第37-38页 |
(五) 网络法制、安全意识淡薄 | 第38页 |
(六) 利用网络发展自我的素养较低 | 第38页 |
第二节 大学生网络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38-42页 |
一、 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实施缓慢 | 第39页 |
二、 不良网络环境的影响 | 第39-40页 |
三、 家庭因素的影响 | 第40-41页 |
四、 缺乏相关政策法规的保障 | 第41页 |
五、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策略研究 | 第42-56页 |
第一节 改进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方法 | 第42-44页 |
一、 理论教育法 | 第42-43页 |
二、 实践锻炼法 | 第43页 |
三、 自我教育法 | 第43页 |
四、 集体教育法 | 第43-44页 |
第二节 拓宽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途径 | 第44-56页 |
一、 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优势和作用 | 第44-48页 |
(一)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课程和教材 | 第44-45页 |
(二) 将网络素养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程中 | 第45-46页 |
(三) 通过高校学生社团进行网络素养宣传教育 | 第46-47页 |
(四)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素养 | 第47-48页 |
(五) 高扬主旋律,运用网络打造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 | 第48页 |
二、 完善政府对网络素养教育的保障职能 | 第48-51页 |
(一) 坚持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 | 第48-49页 |
(二) 提高网络社会的执政能力 | 第49页 |
(三) 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 第49-50页 |
(四) 加强行政监督,完善网络监管体系 | 第50-51页 |
三、 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功能和优势 | 第51-52页 |
(一) 发挥大众传媒的道德功能 | 第51页 |
(二) 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 | 第51-52页 |
(三) 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素养,营造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 | 第52页 |
(四) 发挥大众传媒的优势,积极传播网络素养教育知识 | 第52页 |
四、 强化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 | 第52-53页 |
五、 培养大学生提高网络素养的自我教育意识 | 第53-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件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