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政治民生建设研究

中文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一、 导论第11-19页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13页
  1、 选题背景第11-12页
  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1、 国内研究的现状第13-15页
  2、 国外研究的现状第15-16页
  3、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第16-17页
 (三)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第17-18页
  1、 研究思路第17-18页
  2、 论文框架第18页
 (四) 研究方法及论文创新之处第18-19页
  1、 研究的方法第18页
  2、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18-19页
二、 农村政治民生的内涵、地位及其理论基础第19-34页
 (一) 相关概念第19-22页
  1、 民生的内涵第19-21页
  2、 政治民生的内涵第21-22页
  3、 农村政治民生的界定第22页
 (二) 政治民生在新农村民生建设中的地位第22-26页
  1、 农村政治民生与经济民生、文化民生和社会民生之间的关系第23-26页
  2、 政治民生在新农村民生建设中的地位第26页
 (三) 理论基础第26-34页
  1、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第27-29页
  2、 列宁的民生思想第29-30页
  3、 毛泽东的民生思想第30-33页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第33-34页
三、 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政治民生的发展历程第34-47页
 (一)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探索第35-39页
  1、 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根本立足点第35页
  2、 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出发追求公平正义目标的实现第35-36页
  3、 以人民利益标准作为行动准则和根本价值追求第36-37页
  4、 以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必要条件和目标要求第37-39页
 (二)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丰富和发展第39-42页
  1、 以始终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第39-40页
  2、 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为主线第40-41页
  3、 以追求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目标第41-42页
 (三)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全面推进和创新第42-46页
  1、 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和基本原则第42-43页
  2、 以“三为民”思想为新的执政理念第43-44页
  3、 以公平正义为制度理念和价值取向第44-45页
  4、 以农村社会和谐安定为本质属性和基本目标第45-46页
 (四)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的继续深化发展第46-47页
四、 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政治民生建设的得失及其原因第47-60页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政治民生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原因分析第47-53页
  1、 村民自治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第48-49页
  2、 农民的民主选举权利得到更好的保障第49-50页
  3、 公平正义的理念得到重视第50-51页
  4、 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政治民生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第51-53页
 (二) 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政治民生建设存在的不足第53-55页
  1、 农村基层民主政策执行不到位第53-54页
  2、 农村基层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第54-55页
  3、 农民政治参与不够充分第55页
 (三) 农村政治民生建设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第55-60页
  1、 农村社会生产力未充分发展是根本原因第56-57页
  2、 体制机制不完善不健全是重要的客观原因第57-58页
  3、 农村基层政府及其民生服务意识淡薄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第58-59页
  4、 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薄弱、素质较低是主观原因第59-60页
五、 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政治民生模式的建构第60-80页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政治民生建设的目标追求第60-63页
 (二) 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政治民生建设的动力机制第63-65页
  1、 经济发展——推进农村政治民生建设的根本动力第63-64页
  2、 民主法制建设——推进农村政治民生建设的政治动力第64页
  3、 文化建设——推进农村政治民生建设的精神动力第64-65页
 (三) 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政治民生建设的实现途径第65-73页
  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政治民生的思想保障第65-67页
  2、 完善农村政治民生的领导机制第67-68页
  3、 推进农村政治民生的制度建设第68-71页
  4、 推进农村政治民生的主体力量建设第71-73页
 (四) 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政治民生建设的评价标准第73-80页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标准第73-74页
  2、 以人为本标准第74-76页
  3、 生产力标准第76-77页
  4、 实践检验标准第77-78页
  5、 综合国力标准第78-80页
六、 结论第80-81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81-86页
致谢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的全面发展视阈下的农村体育发展对策研究
下一篇:企业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