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金穗港航集团港口物流业务分析报告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6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本论文的结构 | 第14-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集团概况 | 第16-20页 |
·集团的财务状况 | 第16页 |
·人力资源情况 | 第16-17页 |
·集团物流业务经营管理情况 | 第17-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 | 第20-33页 |
·政策环境 | 第20-24页 |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 第20页 |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 第20-21页 |
·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 | 第21-22页 |
·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 | 第22-24页 |
·泛珠合作与 CEPA | 第24页 |
·经济环境 | 第24-27页 |
·世界经济发展状况 | 第24页 |
·中国经济发展状况 | 第24-25页 |
·广东经济发展状况 | 第25-26页 |
·香港经济发展现状 | 第26-27页 |
·社会环境 | 第27-30页 |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 第27页 |
·广东省铁路建设规划 | 第27-28页 |
·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络 | 第28页 |
·珠三角内部公路网趋于完善 | 第28页 |
·支线运输格局正发生变化 | 第28-29页 |
·重要的基建工程项目将影响物流业的发展 | 第29-30页 |
·技术环境 | 第30-32页 |
·电子商务方面 | 第30-31页 |
·船舶大型化与节能环保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竞争环境分析 | 第33-37页 |
·现有同业竞争者分析 | 第33-35页 |
·广东外运公司 | 第33-34页 |
·和记黄埔华南港口 | 第34页 |
·其他竞争者 | 第34-35页 |
·公司对外的议价能力分析 | 第35-36页 |
·班轮公司 | 第35页 |
·枢纽港公司 | 第35-36页 |
·厂商 | 第36页 |
·可能替代产品分析 | 第36页 |
·潜在竞争者分析 | 第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五章 集团内部环境分析 | 第37-43页 |
·行业优势 | 第37-38页 |
·网络优势 | 第37页 |
·管理优势 | 第37页 |
·服务优势 | 第37-38页 |
·行业劣势 | 第38-39页 |
·码头和营销网络覆盖面局限于珠江西岸 | 第38页 |
·运输业务局限于粤港间驳船运输服务 | 第38页 |
·缺乏核心业务和核心港口码头 | 第38-39页 |
·物流增值服务缺乏 | 第39页 |
·集团码头经营绩效有待提高 | 第39页 |
·集团的营销网络作用发挥不足,未形成核心竞争力 | 第39页 |
·支线运输业务市场竞争激烈,分流部分货源 | 第39页 |
·集团综合物流服务投入不足 | 第39页 |
·机遇和挑战 | 第39-42页 |
·中转货柜码头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 第39-40页 |
·珠三角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第40页 |
·第三亚欧大陆桥的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第40-41页 |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的机遇与挑战 | 第41-42页 |
·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建设对内河货运的机遇与挑战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六章 集团采用对策的建议 | 第43-57页 |
·加强与国际航运巨头合作,为其提供配套服务 | 第43-44页 |
·拓展揽货网络,向综合物流升级 | 第44-46页 |
·争取珠三角内的产业集群的物流服务 | 第45页 |
·争取珠三角外围的配套产业的物流服务 | 第45页 |
·争取向两翼或内陆迁移的制造业的物流服务 | 第45页 |
·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北部湾经济区企业的物流服务 | 第45-46页 |
·延伸服务链条,发展综合物流增值服务 | 第46页 |
·根据三大枢纽港的未来格局,对业务进行长远部署 | 第46-56页 |
·广东金穗港航集团为三大枢纽港服务的策略分工 | 第46-48页 |
·整合集团港口码头资源,提升规模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 第48-51页 |
·加快集团业务发展,拓展珠三角东岸业务 | 第51-53页 |
·加强核心资源控制,进一步发展进出口物流业务 | 第53-55页 |
·巩固发展内河散货运输业务和船舶代理业务 | 第55页 |
·水上运力调整和优化 | 第55-56页 |
·寻求战略合作伙伴,提升码头竞争力 | 第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件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