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伦理学史论文

周敦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绪言第9-21页
 (一) 选题缘由第9-11页
  1. 周敦颐人格魅力的吸引第9-10页
  2. 对经济利益驱使下道德“失范”、道德滑坡现象的反思第10-11页
  3. 与本人的研究方向和兴趣有关第11页
 (二) 选题意义第11-12页
  1. 理论意义第11-12页
  2. 实践意义第12页
 (三) 文献综述第12-18页
  1. 史料文献第12-14页
  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8页
   (1) 著作综述第14-16页
   (2) 论文综述第16-18页
  3. 国外研究状况第18页
 (四)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第18-19页
  1. 研究的重点第18-19页
  2. 研究的难点第19页
  3. 创新之处第19页
 (五)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第19-21页
  1.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 历史文献法第19页
   (2) 辩证分析法第19-20页
  2. 研究思路第20-21页
一、周敦颐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第21-29页
 (一) 北宋时期的政教特点第21-25页
  1. 文以立国第21-23页
  2. 儒释道“三教合一”第23-24页
  3. 书院的兴起第24-25页
 (二) 周敦颐的为官及授业经历第25-29页
  1. 为学精深,兴学传道第25-26页
  2. 为政以德第26-29页
二、周敦颐道德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第29-35页
 (一) 宇宙论第29-31页
 (二) 人性论第31-32页
 (三) 天人合一之“诚”论第32-35页
三、周敦颐道德教育思想的内涵第35-47页
 (一) 道德教育的目标第35-38页
  1. “万物顺,万民化”第35-36页
  2. “尊天理,明治乱”第36-38页
 (二) 道德教育内容第38-41页
  1. 仁义中正第38-40页
  2. 礼智信第40页
  3. 诚与公第40-41页
 (三) 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第41-47页
  1. 务实第42页
  2. 惩忿窒欲第42-43页
  3. 迁善改过第43-44页
  4. 从师择友第44-45页
  5. 因循学生心理第45-47页
四、周敦颐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第47-55页
 (一) 坚持德教为先,以提升道德素养第47-48页
 (二) 德育目标的设置必须侧重于多层次性第48-49页
 (三) 秉承身教示范,身教重于言教第49-50页
 (四) 提倡尊师重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第50-51页
 (五) 淡泊名利,构建和谐的幸福观第51-52页
 (六) 尚中贵和,构建和谐社会第52-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后记第59-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环境伦理学: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向度
下一篇:伦理学视域下的大众媒体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