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2页 |
第一章 九叶诗派的形成与诗学理论的渊源 | 第12-30页 |
第一节 流派聚合的基本过程 | 第12-20页 |
一、西南联大诗人群——北方诗人的聚集 | 第12-15页 |
二、《诗创造》诗人群——南方诗人的聚结 | 第15-17页 |
三、《中国新诗》——南北合流 | 第17-20页 |
第二节 九叶诗派诗学理论的渊源 | 第20-30页 |
一、对中国诗歌传统的继承 | 第20-23页 |
二、对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汲取 | 第23-30页 |
第二章 九叶诗派诗学理论建树 | 第30-45页 |
第一节 新诗现代化的诗学探索 | 第30-39页 |
一、诗学理论的思想内涵:“人的文学” | 第30-31页 |
二、诗学理论的长远目标:“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融合” | 第31-34页 |
三、实现“新诗现代化”的途径:“戏剧化”与“意象论” | 第34-39页 |
第二节 新诗审美模式的建构 | 第39-45页 |
一、诗与现实的距离审美模式 | 第39-41页 |
二、注重玄学的知性诗追求 | 第41-45页 |
第三章 九叶诗派诗学的价值评估 | 第45-55页 |
第一节 中国式现代主义诗歌的生成 | 第45-47页 |
第二节 “九叶”诗学在新诗史上的地位 | 第47-50页 |
第三节 “九叶”诗人对“朦胧诗”的影响 | 第50-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