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文物考古论文--遗址论文

线性遗址及周边村镇保护发展模式探析--以明长城陕西段及沿线寨堡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1页
    1.1 选题背景第9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9-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6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6页
    1.4 研究对象第16-17页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第17-21页
        1.5.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5.2 研究方法第18-20页
        1.5.3 研究框架第20-21页
第二章 线性遗址及沿线村镇概述第21-32页
    2.1 线性遗址概念阐述第21-25页
        2.1.1 线性遗址概念第21-23页
        2.1.2 线性遗址特点分析第23页
        2.1.3 线性遗址存在问题分析第23-24页
        2.1.4 线性遗址与沿线村镇的联系第24-25页
    2.2 线性遗址及沿线村镇的保护发展方法研究第25-28页
        2.2.1 线性遗址本体保护规划方法第25-27页
        2.2.2 线性遗址周边村镇的发展利用方向研究第27-28页
    2.3 线性遗址保护发展案例研究第28-31页
        2.3.1 国外线性遗址保护发展案例第28-30页
        2.3.2 国内线性遗址保护发展案例第30-31页
    2.4 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陕西省明长城及沿线寨堡的修筑及演变第32-44页
    3.1 陕西省明长城及沿线寨堡的修筑第32-37页
        3.1.1 明长城本体的修筑第32-33页
        3.1.2 长城沿线寨堡的修筑与发展第33-35页
        3.1.3 明代榆林镇区防御体系的形成第35-37页
    3.2 陕西省明长城沿线寨堡的演变及发展第37-39页
        3.2.1 明末至清寨堡的沿用第37页
        3.2.2 建国后寨堡村落的发展第37-39页
    3.3 陕西省明长城沿线寨堡的分类及价值研究第39-43页
        3.3.1 地形分类第39-41页
        3.3.2 平面布局分类第41-42页
        3.3.3 职能分类第42-43页
    3.4 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陕西省明长城沿线寨堡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第44-66页
    4.1 陕西省明长城线性廊道的构建第44-48页
        4.1.1 轴线:明长城遗存本体第44-45页
        4.1.2 组团:沿线寨堡及周边环境第45-46页
        4.1.3 景观点:寨堡内部的空间要素第46-48页
    4.2 陕西省明长城沿线寨堡现状评估第48-62页
        4.2.1 保存现状评估第48-53页
        4.2.2 周边环境评估第53-59页
        4.2.3 保护管理评估第59-61页
        4.2.4 展示利用现状第61-62页
    4.3 陕西省明长城沿线寨堡现存问题研究第62-64页
        4.3.1 遗址保存现状差异大,周边环境脆弱第62-63页
        4.3.2 寨堡内部社会经济发展矛盾突出,生活质量低下第63页
        4.3.3 寨堡所在村镇缺少经济发展潜力,大量人口外流第63-64页
        4.3.4 管理利用工作滞后,缺少必要的宣传教育第64页
    4.4 小结第64-66页
第五章 陕西省明长城及沿线寨堡保护利用方法研究第66-73页
    5.1 确定保护理念,沿线分段管理第66-67页
    5.2 构建展示廊道,划定展示分区第67-69页
        5.2.1 构建明长城线性遗址展示廊道第67页
        5.2.2 划分展示功能区第67-69页
    5.3 选取重点对象,保护内部空间第69-71页
        5.3.1 寨堡墙体的保护与利用第69-70页
        5.3.2 历史格局的保护第70-71页
        5.3.3 建筑群落的保护第71页
    5.4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当地村民的认同感第71-72页
    5.5 小结第72-73页
第六章 陕西省明长城及沿线寨堡保护发展模式研究第73-91页
    6.1 陕西省明长城沿线寨堡分类研究第73-75页
    6.2 展示型寨堡:保护历史格局,活化旅游观光第75-80页
        6.2.1 发展模式第75-76页
        6.2.2 案例研究——以高家堡为例第76-80页
    6.3 节点型寨堡发展模式:平衡城镇发展,提升文化价值第80-83页
        6.3.1 发展模式第80-81页
        6.3.2 案例研究——以榆林卫城为例第81-83页
    6.4 村落型寨堡发展模式:历史节点展示,改善生活品质第83-87页
        6.4.1 发展模式第83-84页
        6.4.2 案例研究——以建安堡为例第84-87页
    6.5 生态型寨堡发展模式:重视生态保护,增加展示标识第87-89页
        6.5.1 发展模式第87-88页
        6.5.2 案例研究——以三山堡为例第88-89页
    6.6 小结第89-91页
结论与展望第91-94页
    结论第91-93页
    不足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98页
致谢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昆明新机场高填方地基沉降变形监测及预测研究
下一篇:数据字典在地质灾害数据库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