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卵石地层交叉重叠隧道盾构施工结构与环境控制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的应用实例及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国内外的应用实例 | 第13-14页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目的 | 第16-18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论文的研究目的 | 第18页 |
·技术线路和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技术线路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2章 砂卵石地层的特性及重叠隧道盾构施工控制 | 第20-49页 |
·工程环境 | 第20-24页 |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 第20页 |
·地质水文情况 | 第20-22页 |
·沿线地面环境及地下管线 | 第22-24页 |
·砂卵石地层的特性 | 第24-28页 |
·岩土层的物理力学参数 | 第24-25页 |
·砂卵石地层的滞后沉降特性 | 第25-26页 |
·滞后沉降机理分析 | 第26-27页 |
·滞后沉降控制措施 | 第27-28页 |
·砂卵石地层对盾构掘进的影响 | 第28-35页 |
·开挖面失稳 | 第28-29页 |
·工作面的喷涌 | 第29-30页 |
·盾构机的磨损 | 第30-34页 |
·注浆浆液难以填充密实 | 第34-35页 |
·重叠隧道盾构掘进的控制 | 第35-48页 |
·大坡度段盾构姿态控制 | 第35-36页 |
·掘进参数控制 | 第36-41页 |
·盾构掘进参数的监控和反馈 | 第41-43页 |
·地层的二次扰动分析 | 第43-46页 |
·隧道结构的应力应变分析 | 第46-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3章 交叉重叠隧道盾构施工全过程数值模拟 | 第49-71页 |
·计算模型及参数 | 第49-53页 |
·FLAC~(3D)简介 | 第49-50页 |
·工程概况 | 第50-52页 |
·计算模型及参数 | 第52-53页 |
·交叉重叠段隧道的施工顺序分析 | 第53-57页 |
·模型及计算步骤 | 第53-54页 |
·先上洞后下洞的施工顺序分析 | 第54-55页 |
·先下洞后上洞的施工顺序分析 | 第55-56页 |
·施工工法的对比分析 | 第56-57页 |
·施工全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57-69页 |
·计算步骤 | 第57页 |
·初始地应力场 | 第57-58页 |
·隧洞开挖施工分析 | 第58-64页 |
·盾构施工超挖引起的滞后沉降 | 第64-67页 |
·塑性区分析 | 第67-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4章 交叉重叠隧道的监测及加固 | 第71-85页 |
·交叉重叠隧道的工程监测概况 | 第71-72页 |
·盾构区间主要监测项目 | 第71页 |
·交叉重叠隧道洞内变形及收敛监测 | 第71-72页 |
·交叉重叠隧道的监测分析 | 第72-80页 |
·地表沉降分析 | 第72-75页 |
·地表沉降槽 | 第75-76页 |
·隧道洞内变形及收敛 | 第76-78页 |
·实测沉降与数值模拟的对比分析 | 第78-80页 |
·工程环境的监测及加固措施 | 第80-84页 |
·盾构侧穿高压铁塔的监测分析 | 第80-81页 |
·污水管沉降监测分析 | 第81-82页 |
·临近建筑物的监测分析 | 第82-83页 |
·地面注浆加固措施 | 第83页 |
·洞内注浆加固 | 第83-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结论 | 第85-87页 |
1 结论 | 第85-86页 |
2 展望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页 |
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2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