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砂姜黑土与潮土系统分类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1 绪论 | 第13-20页 |
| ·国际土壤分类发展历史、趋势 | 第13-15页 |
| ·古代土壤分类 | 第13页 |
| ·近代土壤分类 | 第13-14页 |
| ·现代土壤分类 | 第14-15页 |
| ·国际土壤分类发展的趋势 | 第15页 |
| ·中国土壤分类的发展历史、现状 | 第15-16页 |
|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原则、方法 | 第16-20页 |
| ·单个土体与聚合土体 | 第16-17页 |
| ·诊断层、诊断特性和诊断现象 | 第17页 |
| ·分类原则及方法 | 第17-20页 |
|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20-27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20-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5页 |
| ·样品采集与野外描述 | 第21-23页 |
| ·土样采集以及实验室内分析化验 | 第23-24页 |
| ·土壤整段标本采集与制作 | 第24-25页 |
| ·分类方法 | 第25-27页 |
| 3 砂姜黑土高级分类单元及土族的划分 | 第27-51页 |
| ·点位布设 | 第27-29页 |
| ·环境条件 | 第29-31页 |
| ·剖面描述 | 第31-36页 |
| ·理化性状 | 第36页 |
|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 第36-45页 |
| ·诊断层 | 第36-39页 |
| ·诊断特性 | 第39-45页 |
| ·高级分类检索 | 第45-46页 |
| ·土族划分 | 第46-51页 |
| ·颗粒大小级别 | 第46-48页 |
| ·矿物学类别 | 第48-49页 |
| ·土族划定 | 第49-51页 |
| 4 潮土高级分类单元及土族的划分 | 第51-65页 |
| ·点位布设 | 第51-52页 |
| ·环境条件 | 第52-54页 |
| ·剖面描述 | 第54-60页 |
| ·剖面理化性状 | 第60-61页 |
|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 第61-62页 |
| ·高级分类检索 | 第62-63页 |
| ·土族划分 | 第63-65页 |
| ·颗粒大小级别 | 第63页 |
| ·矿物学类别及土壤反应 | 第63-64页 |
| ·土族划定 | 第64-65页 |
| 5. 典型土系划分 | 第65-100页 |
| ·土系划分依据 | 第65页 |
| ·特征土层 | 第65-67页 |
| ·土系分类归并 | 第67-72页 |
| ·典型土系的建立 | 第72-100页 |
| ·官路营系 | 第72-73页 |
| ·沙岗系 | 第73-74页 |
| ·郭关庙系 | 第74-75页 |
| ·老君系 | 第75-76页 |
| ·曾家系 | 第76-77页 |
| ·韩楼系 | 第77-78页 |
| ·游堂系 | 第78-79页 |
| ·权寨系 | 第79-80页 |
| ·田庄系 | 第80-81页 |
| ·栗盘系 | 第81-82页 |
| ·官庄系 | 第82-83页 |
| ·天齐庙系 | 第83-84页 |
| ·栗营系 | 第84-85页 |
| ·白马系 | 第85-86页 |
| ·大冀系 | 第86-87页 |
| ·宋庄系 | 第87-88页 |
| ·范坡系 | 第88-89页 |
| ·大吕系 | 第89-90页 |
| ·尹湾系 | 第90-91页 |
| ·尚庄系 | 第91-92页 |
| ·李胡同系 | 第92-93页 |
| ·北留系 | 第93-94页 |
| ·十里铺系 | 第94-95页 |
| ·前庄系 | 第95-96页 |
| ·高郎柳系 | 第96-97页 |
| ·八里湾系 | 第97-98页 |
| ·范楼系 | 第98-99页 |
| ·侯李系 | 第99-100页 |
| 6 结论及不足 | 第100-10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2-105页 |
| 附录 | 第105-128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8-129页 |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