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Summary | 第6-11页 |
导论 | 第11-15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 网络公共空间及非理性行为的界定 | 第13-14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2、 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 网络公共空间中非理性行为的产生 | 第15-25页 |
(一) 网络公共空间结构、交往特点等自身原因 | 第15-17页 |
1、 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 | 第15-16页 |
2、 网络的拓扑性与广泛性 | 第16-17页 |
3、 网络的即时性和开放性 | 第17页 |
(二) 网络公共空间中交往主体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原因 | 第17-20页 |
1、 易产生个人主观片面的认识 | 第17-18页 |
2、 个人需求产生的非理性行为 | 第18-19页 |
3、 群体极化产生的不合理认识 | 第19页 |
4、 从众行为引起的非理性行为 | 第19-20页 |
(三) 网络公共空间中文化冲突和道德缺失的原因 | 第20-23页 |
1、 与现实文化的冲突引发的非理性行为 | 第20-21页 |
2、 开放空间内不同文化竞争产生的非理性行为 | 第21页 |
3、 网络文化商业化引发的非理性行为 | 第21-22页 |
4、 网络公共空间中伦理道德的缺位引发的非理性行为 | 第22-23页 |
(四) 网络监管制度局限性的原因 | 第23-25页 |
1、 网络技术的局限性 | 第23-24页 |
2、 网络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 第24-25页 |
二 网络公共空间中非理性行为的类型及表现形式 | 第25-28页 |
(一) 网络公共空间中非理性行为的类型 | 第25-26页 |
1、 个体性非理性行为 | 第25页 |
2、 群体性非理性行为 | 第25-26页 |
(二) 网络公共空间中非理性行为的表现形式 | 第26-28页 |
1、 直接发泄式的表达 | 第26-27页 |
2、 间接方式的表达 | 第27-28页 |
三 网络公共空间中非理性行为产生的影响 | 第28-34页 |
(一) 对网络公共空间主体的影响 | 第28-29页 |
1、 认识上影响 | 第28页 |
2、 行为上的影响 | 第28-29页 |
(二) 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 第29-31页 |
1、 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 第29-30页 |
2、 对主流文化发展的影响 | 第30-31页 |
(三) 对社会公共政策和法制建设的影响 | 第31-34页 |
1、 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 第31-32页 |
2、 对法制建设的影响 | 第32-34页 |
四 对网络公共空间内非理性行为的治理 | 第34-43页 |
(一) 加强对网络空间中非理性行为的引导 | 第34-38页 |
1、 提高民众的理性认识能力 | 第34-35页 |
2、 建立电子政务平台加强沟通 | 第35页 |
3、 运用网络规则培养“意见领袖” | 第35-36页 |
4、 加强网络文化道德体系的建设 | 第36-37页 |
5、 规范网络组织的自治行为 | 第37-38页 |
(二) 加强对网络空间中非理性行为的约束 | 第38-43页 |
1、 对网络空间的主体行为进行规范 | 第38-39页 |
2、 建立并完善网络管理制度 | 第39-40页 |
3、 加强网络技术的研发与储备力度 | 第40-41页 |
4、 将网络监管落到实处 | 第41-43页 |
五 论文总结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