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公诉权自由裁量的概述 | 第12-28页 |
一、 公诉权自由裁量的概念和特征 | 第12-15页 |
(一) 公诉权自由裁量的概念 | 第12-13页 |
(二) 公诉权自由裁量的特征 | 第13-15页 |
二、 公诉权自由裁量的种类 | 第15-20页 |
(一) 不起诉裁量权 | 第15-17页 |
(二) 选择起诉裁量权 | 第17-18页 |
(三) 公诉变更裁量权 | 第18-19页 |
(四) 辩诉交易裁量权 | 第19-20页 |
三、 公诉权自由裁量的法理基础 | 第20-28页 |
(一) 公诉权自由裁量的直接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二) 公诉权自由裁量的深层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第二章 公诉权自由裁量的域外考察 | 第28-37页 |
一、 英美法系公诉权自由裁量的运行模式 | 第28-31页 |
(一) 英国公诉权自由裁量的运行模式 | 第28-29页 |
(二) 美国公诉权自由裁量的运行模式 | 第29-31页 |
二、 大陆法系公诉权自由裁量的运行模式 | 第31-34页 |
(一) 德国公诉权自由裁量的运行模式 | 第31-33页 |
(二) 日本公诉权自由裁量的运行模式 | 第33-34页 |
三、 域外考察对于我国公诉权自由裁量制度的启示 | 第34-37页 |
第三章 我国公诉权自由裁量的现状 | 第37-51页 |
一、 我国公诉权自由裁量的运行模式 | 第37-44页 |
(一) 我国立法关于公诉权自由裁量的规定 | 第37-40页 |
(二) 我国公诉权自由裁量的监督制约机制 | 第40-44页 |
二、 我国公诉权自由裁量的特点 | 第44-47页 |
(一) 人民检察院作为一个整体独立行使公诉权自由裁量 | 第45页 |
(二) 我国实行法定主义兼采便宜主义的原则 | 第45-46页 |
(三) 我国对案件起诉的证明标准较高 | 第46页 |
(四) 对公诉权自由裁量的监督方式多样 | 第46-47页 |
三、 我国公诉权自由裁量的不足 | 第47-51页 |
(一) 公诉权自由裁量的适用形式较少且适用范围较小 | 第47-48页 |
(二) 公诉权自由裁量的监督制约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 | 第48-49页 |
(三) 公诉转自诉的制度设计不够合理 | 第49-51页 |
第四章 我国公诉权自由裁量的补充性架构 | 第51-64页 |
一、 新《刑事诉讼法》关于公诉权自由裁量制度的最新修改 | 第51-55页 |
(一) 不起诉裁量权 | 第51-53页 |
(二) 刑事和解制度 | 第53-55页 |
二、 对完善我国公诉权自由裁量设置的构想 | 第55-60页 |
(一) 扩大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55-56页 |
(二) 赋予检察机关适当的调解和实体处理权力 | 第56-57页 |
(三) 构建辩诉协商制度 | 第57-60页 |
三、 对我国公诉权自由裁量制度制约机制的完善 | 第60-64页 |
(一) 完善公诉审查机制 | 第60-61页 |
(二) 赋予酌定不起诉中被不起诉人以程序权利 | 第61页 |
(三) 发挥法官对公诉权自由裁量的制约作用 | 第61-62页 |
(四) 改革“公诉转自诉”制度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个人简历 | 第70-71页 |
后记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