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导论 | 第10-16页 |
(一) 调解的概念 | 第10-13页 |
(二) 本文的研究范围 | 第13-14页 |
(三) 研究方法及本文主旨 | 第14-16页 |
一、清代调解制度的基础 | 第16-24页 |
(一) 清代调解制度的历史溯源 | 第16-18页 |
(二) 清代调解制度的社会制度基础 | 第18-20页 |
(三) 清代调解制度的思想文化基础 | 第20-24页 |
二、清代调解制度的形式 | 第24-42页 |
(一) 调解的适用范围 | 第24-27页 |
(二) 具体调解形式的分析 | 第27-42页 |
1、州县官员组织的调解 | 第28-33页 |
2、宗族调解 | 第33-37页 |
3、乡保、乡绅等参与的调解 | 第37-39页 |
4、中保人调解与其他主体进行的调解 | 第39-42页 |
三、清代调解制度的依据 | 第42-47页 |
(一) "情"、"理"、"法"作为调解依据 | 第42-45页 |
(二) 调解依据的意识形态化宣传 | 第45-47页 |
四、清代调解制度的效度 | 第47-50页 |
五、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7-5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祝表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