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救灾论文

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问题的研究--以西南旱灾为例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一、绪论第11-20页
 (一)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第11-15页
  1. 选题背景第11-13页
  2. 研究意义第13-15页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5-17页
  1. 国外研究综述第15-16页
  2. 国内研究综述第16-17页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7-18页
  1. 研究思路第17页
  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四)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18-20页
  1. 创新点第18页
  2. 不足之处第18-20页
二、自然灾害与危机管理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第20-25页
 (一) 危机与自然灾害第20-22页
  1. 危机第20-22页
  2. 自然灾害第22页
 (二) 危机管理与突发自然灾害政府危机管理第22-25页
  1. 危机管理第22-24页
  2. 突发自然灾害政府危机管理第24-25页
三、我国自然灾害管理的现状分析第25-31页
 (一) 我国在自然灾害管理方面取得的成绩第25-27页
  1. 减灾工程建设成绩显著第25页
  2. 非工程性的减灾措施明显加强第25-26页
  3. 自然灾害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第26页
  4. 综合协调、科技教育与国际合作取得突出进展第26-27页
  5. 人民武装力量在抗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第27页
 (二) 我国在自然灾害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第27-31页
  1. 城市防灾标准普遍偏低第27-28页
  2. 综合规划体系不健全,城市建设中综合防灾意识尚显薄弱第28页
  3. 城市减灾存在明显的管理缺陷第28-31页
四、案例分析第31-43页
 (一) 灾情概述及影响分析第31-33页
 (二) 相关政府部门在抗旱减灾行动中的应急管理过程分析第33-36页
  1. 中央政府、国家领导人针对西南旱灾的工作指示第33-34页
  2. 西南灾区各级政府在旱灾发生后的工作要点第34页
  3. 各相关部门的应急工作部署第34-36页
 (三) 效果评价第36-37页
  1. 决策信息反应迅速第36页
  2. 应急作用成效显著第36页
  3. 克服困难,以人为本第36-37页
  4. 加强报道,信息透明第37页
  5. 各方力量协同应对第37页
 (四) 旱灾凸显我国自然灾害危机管理存在的不足第37-41页
  1. 预警机制不健全第37页
  2. 信息整合机制不完备第37-38页
  3. 常设机构缺乏,专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第38页
  4. 组织间协调机制不畅第38-39页
  5. 缺乏系统、综合应对自然灾害的法律法规体系支撑第39-40页
  6. 危机意识淡薄第40页
  7. 社会参与缺位,民众自救网络与能力不健全第40-41页
 (五) 总结与启示第41-43页
五、完善突发性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体系的对策及建议第43-56页
 (一) 强化科学、完善的自然灾害危机预警机制第43-45页
  1. 构建完善的自然灾害危机管理法律第43-44页
  2. 确立统一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和法规第44-45页
  3. 树立危机意识,建立全国统一的灾害预报、预警系统第45页
 (二) 形成一套切实有效的自然灾害危机管理机制和流程第45-47页
  1. 确保信息全面、及时公开第45-46页
  2. 健全协调管理系统联动机制第46页
  3. 健全财政保障体系第46-47页
 (三) 建立严格、规范的自然灾害危机管理问责机制第47-48页
  1. 树立责任主体的责任意识第47页
  2. 建立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第47-48页
  3. 增强自然灾害危机管理责任追究力度第48页
 (四) 构建全方位的自然灾害危机综合网络治理体系第48-51页
  1. NGO发挥应有的作用第48-49页
  2. 民众自救与民间专业救援相结合第49页
  3. 重视加强地方政府间的合作第49-50页
  4. 构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整体治理网络第50-51页
 (五) 完善自然灾害危机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第51-55页
  1. 建立自然灾害综合治理核心机构第51-52页
  2. 中央常设机构与地方临时机构并举第52-53页
  3. 加强科技后盾支持第53页
  4. 完善人才保障机制第53页
  5. 巩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第53-54页
  6. 坚持灾害学习与演练第54-55页
 (六) 成功转化危机,创造新的发展机遇第55-56页
结束语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2-63页
致谢第63-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共服务视阈下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研究
下一篇:全球化背景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