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导论 | 第13-25页 |
一、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3-18页 |
(一) 研究的背景 | 第13-16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6-18页 |
二、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8-19页 |
三、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一) 研究框架 | 第19-2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四、 创新与不足 | 第23-25页 |
(一) 主要创新 | 第23-24页 |
(二) 若干不足 | 第24-25页 |
第一章 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 第25-56页 |
第一节 国内的相关研究 | 第25-46页 |
一、 法学的研究:基于用益物权的视角 | 第25-37页 |
二、 经济学的研究:基于产权的视角 | 第37-46页 |
第二节 国外的相关研究 | 第46-49页 |
第三节 相关研究的评析 | 第49-56页 |
一、 法学研究的特点及局限 | 第49-52页 |
二、 经济学研究的特点与优势 | 第52-54页 |
三、 法经济学研究的必要性 | 第54-56页 |
第二章 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产权经济学解释 | 第56-84页 |
第一节 传统土地使用权制度的缺陷 | 第57-65页 |
一、 制度基础由“所有权”到“所有制” | 第58-60页 |
二、 制度框架由“私有产权”到“公有产权” | 第60-65页 |
第二节 集体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产权性质和产权结构 | 第65-70页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多元化 | 第65-66页 |
二、 集体土地用益物权的产权性质 | 第66-68页 |
三、 集体土地用益物权的产权结构 | 第68-70页 |
第三节 国有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产权边界和权能 | 第70-77页 |
一、 国有土地用益物权的产权边界模糊 | 第70-71页 |
二、 国有土地用益物权的具体权能有待规范 | 第71-77页 |
第四节 土地用益物权的实现和保护机制 | 第77-84页 |
一、 二元土地制度造成了城乡土地产权不对等 | 第78-81页 |
二、 强制性行政干预造成了土地流转收益缺乏有效实现途径 | 第81-84页 |
第三章 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安排的制度经济学考量 | 第84-121页 |
第一节 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安排中的政府权力干预 | 第85-93页 |
一、 以政府强制性供给为主导的土地使用制度变迁方式 | 第85-91页 |
二、 政府的过度干预制约着土地用益物权制度效率 | 第91-93页 |
第二节 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安排的利益博弈 | 第93-106页 |
一、 制度与博弈规则 | 第93-94页 |
二、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 | 第94-99页 |
三、 地方政府与国有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博弈 | 第99-101页 |
四、 政府、集体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博弈 | 第101-106页 |
第三节 土地使用制度安排的路径依赖 | 第106-113页 |
一、 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 第107-108页 |
二、 土地使用制度的初始禀赋 | 第108-111页 |
三、 路径依赖对现有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安排的潜在效应 | 第111-113页 |
第四节 土地使用制度安排的供给与需求 | 第113-121页 |
一、 制度安排的供求与均衡 | 第113-114页 |
二、 潜在的土地使用制度需求与供给现状的矛盾 | 第114-121页 |
第四章 中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沿革、现状与问题 | 第121-172页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 | 第122-125页 |
一、 封建租佃制下分块经营为主的土地使用制度 | 第122页 |
二、 土地使用制度呈剧烈变动的复杂态势 | 第122-125页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 | 第125-138页 |
一、 建国初期土地上使用收益等私权的延续 | 第125-131页 |
二、 私法话语下土地使用收益等权利的式微 | 第131-138页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 | 第138-156页 |
一、 集体土地用益物权的确立及其权能的扩充 | 第138-142页 |
二、 农村土地使用制度逐渐法制化 | 第142-152页 |
三、 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 | 第152-156页 |
第四节 中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 第156-172页 |
一、 中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现状 | 第156-164页 |
二、 中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64-172页 |
第五章 国外(地区)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比较及借鉴 | 第172-194页 |
第一节 英国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 | 第172-177页 |
一、 英国的土地用益物权体系 | 第172-173页 |
二、 英国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实践 | 第173-176页 |
三、 英国土地制度的启示 | 第176-177页 |
第二节 美国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 | 第177-183页 |
一、 美国的土地制度及实践 | 第177-182页 |
二、 美国土地制度的启示 | 第182-183页 |
第三节 日本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 | 第183-189页 |
一、 日本土地用益物权及其立法体系 | 第183-184页 |
二、 日本的农地用益物权制度变革 | 第184-186页 |
三、 日本惠农政策对土地用益物权的保障作用 | 第186-187页 |
四、 日本土地制度的启示 | 第187-189页 |
第四节 台湾地区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 | 第189-194页 |
一、 台湾地区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 | 第189-190页 |
二、 台湾地区的土地改革 | 第190-192页 |
三、 台湾地区土地制度的启示 | 第192-194页 |
第六章 中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改革的前瞻及建议 | 第194-217页 |
第一节 中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前瞻性思考 | 第194-208页 |
一、 努力推进宪政改革 | 第194-201页 |
二、 明确界定土地所有权 | 第201-205页 |
三、 探索有效的自主治理模式 | 第205-208页 |
第二节 改进中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若干建议 | 第208-217页 |
一、 完善土地用益物权的相关制度安排 | 第209-213页 |
二、 改良土地用益物权的配套制度 | 第213-217页 |
参考文献 | 第217-233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33-234页 |
后记 | 第234-2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