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19页 |
常见英文缩略语说明 | 第19-20页 |
前言 | 第20-27页 |
1 概述 | 第20-22页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3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24-26页 |
·背景 | 第24-25页 |
·本研究的目的 | 第25页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5-26页 |
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7-37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7-30页 |
·标本、HEV-B山东地方株病毒和细胞 | 第27页 |
·细胞培养主要试剂 | 第27-28页 |
·HEV血清学鉴定组合血清 | 第28页 |
·核酸提取所用试剂 | 第28页 |
·所用引物、RT-PCR实验主要试剂和设备 | 第28-29页 |
·其他相关实验设备和器材 | 第29-30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0-35页 |
·AFP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 | 第30页 |
·AM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 第30-31页 |
·其它资料 | 第31页 |
·病毒分离 | 第31-32页 |
·病毒血清型别鉴定 | 第32页 |
·毒株的选择 | 第32页 |
·病毒核酸的提取 | 第32-33页 |
·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 第33-34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 | 第34页 |
·序列测定和核酸序列的提交 | 第34页 |
·序列整理与数据库的建立 | 第34-35页 |
·序列比对与同源性分析 | 第35页 |
·序列的亲缘进化分析 | 第35页 |
3 质量控制 | 第35-37页 |
·实验室质量控制 | 第35页 |
·其他相关步骤质量控制 | 第35-37页 |
结果 | 第37-69页 |
1 HEV-B山东地方株的分离情况 | 第37-38页 |
·AFP监测系统来源HEV-B分离情况 | 第37-38页 |
·无菌性脑膜炎暴发中HEV-B分离情况 | 第38页 |
2 HEV-B山东地方株基因型分布及其VP1区全基因进化树 | 第38-43页 |
·HEV-B山东地方株基因型分布 | 第38页 |
·HEV-B山东地方株VP1区全基因进化树 | 第38-43页 |
3 主要的HEV-B山东地方株遗传进化分析 | 第43-62页 |
·HEV-B山东地方株VP1区全基因数据库的建立及其同源性分析 | 第43页 |
·CVB3山东地方株遗传进化分析 | 第43-47页 |
·CVB5山东地方株遗传进化分析 | 第47-49页 |
·ECHO6山东地方株遗传进化分析 | 第49-53页 |
·ECHO11山东地方株遗传进化分析 | 第53-56页 |
·ECHO19山东地方株遗传进化分析 | 第56-58页 |
·ECHO30山东地方株遗传进化分析 | 第58-62页 |
4 部分HEV-B山东地方株引起的AM暴发 | 第62-69页 |
·2003年章丘市AM的暴发 | 第62-64页 |
·2005年兖州市AM的暴发 | 第64-66页 |
·2008年郯城县AM的暴发 | 第66-69页 |
讨论 | 第69-79页 |
1 HEV-B山东地方株的分离情况及其基因型分布 | 第69-71页 |
2 主要的HEV-B山东地方株的遗传进化 | 第71-77页 |
·CVB3山东地方株的遗传进化 | 第71-72页 |
·CVB5山东地方株的遗传进化 | 第72-73页 |
·ECHO6山东地方株的遗传进化 | 第73-74页 |
·ECHO11山东地方株的遗传进化 | 第74-75页 |
·ECHO19山东地方株的遗传进化 | 第75页 |
·ECHO30山东地方株的遗传进化 | 第75-77页 |
3 部分HEV-B山东地方株与AM暴发的关联 | 第77-78页 |
4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第78-79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78页 |
·主要不足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附表 | 第80-92页 |
附图 | 第92-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8-10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