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山压力与岩层移动论文--岩层移动论文

基于Knothe模型的动态地表移动变形预计与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第1页
Abstract第6-7页
详细摘要第7-10页
Detailed Abstract第10-17页
1 绪论第17-27页
   ·引言第17-18页
   ·开采沉陷预计研究现状第18-20页
     ·经验法第18-19页
     ·影响函数法第19页
     ·理论模型法第19-20页
   ·动态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研究现状第20-23页
     ·动态地表移动规律研究现状第20-21页
     ·动态地表移动变形预计研究现状第21-23页
   ·非充分开采地表移动预计研究现状第23-25页
     ·非充分开采地表移动变形特点第23-24页
     ·非充分开采地表移动变形预计研究现状第24-25页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5-27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5-26页
     ·本文的技术路线第26-27页
2 动态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研究第27-63页
   ·地表移动变形分析第27-36页
     ·淮南谢桥矿地表动态移动变形分析第27-31页
     ·淮南顾桥、顾北矿地表动态移动变形分析第31-36页
   ·角量参数分析第36-40页
     ·推进过程中地表移动边界变化第36-37页
     ·工作面停采后角量参数变化第37-38页
     ·松散层与基岩角量参数的分解方法第38-40页
   ·地表移动变形动态参数第40-44页
     ·地表移动起动距第40页
     ·地表移动超前影响分析第40页
     ·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角分析第40-41页
     ·地表最大下沉点下沉速度分析第41-43页
     ·地表移动持续时间分析第43-44页
   ·概率积分参数变化第44-49页
     ·静态与动态地表下沉变化规律第44-46页
     ·水平移动系数第46-47页
     ·开采影响传播角第47-48页
     ·主要影响角正切第48页
     ·拐点偏移距第48-49页
   ·含水厚松散层地质影响因素分析第49-51页
     ·基岩面地层倾向的影响第49-50页
     ·松散层厚度的影响第50-51页
   ·本章小结第51-63页
3 动态地表移动变形预计模型第63-89页
   ·动态地表下沉预计模型第63-70页
     ·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地表下沉预计模型第63-66页
     ·工作面停采后地表动态下沉预计模型第66-68页
     ·微元角度模型建立第68-69页
     ·模型几何意义分析第69-70页
     ·推进速度对模型影响分析第70页
   ·其它动态地表移动变形量计算公式第70-76页
     ·各移动变形微元开采影响函数第70-74页
     ·各移动变形最大值及方向第74-76页
   ·动态地表下沉预计算法及积分区域第76-82页
     ·坐标系的建立第76-77页
     ·积分区域的确定第77-78页
     ·数值积分方法第78-82页
   ·动态地表移动变形预计模型的深入分析第82-88页
     ·静态下沉计算第82-86页
     ·延迟系数计算第86-88页
   ·本章小结第88-89页
4 动态地表移动变形预计程序开发与验证第89-111页
   ·动态地表移动程序的开发第89-97页
     ·数据组织与输入第89-91页
     ·数据处理第91页
     ·结果输出第91-97页
   ·模型适用性第97-109页
     ·案例研究第97-107页
     ·模型适用性分析第107-109页
   ·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5 动态地表及覆岩移动变形数值模拟研究第111-139页
   ·数值模拟应用于动态沉陷的意义第111页
   ·瞬时开采下地表及覆岩的响应速度第111-113页
     ·数值模型建立与开采第111-112页
     ·不同充分度模型影响速度第112-113页
   ·动态沉陷数值模拟计算模型第113-121页
     ·模型建立第113-114页
     ·工作面推进速度对地表移动变形的影响第114-117页
     ·覆岩性质对地表移动变形的影响第117-118页
     ·工作面推进速度对覆岩移动变形及应力变化的影响第118-119页
     ·覆岩性质对覆岩移动变形及应力变化的影响第119页
     ·水平移动偏移量的影响因素第119-120页
     ·模型验证分析第120-121页
   ·本章小结第121-139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39-141页
   ·结论及创新点第139-140页
     ·结论第139页
     ·创新点第139-140页
   ·展望第140-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45页
致谢第145-147页
作者简介第147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7-149页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第149页
主要获奖与专利第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张双楼煤矿深井热害控制技术研究
下一篇: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大坝变形预测方法研究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