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词源》的层次与张力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 张炎生平及创作 | 第8-10页 |
二、 《词源》的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0-14页 |
第一章 词的本质属性——音律 | 第14-20页 |
第一节 词的起源 | 第14-17页 |
一、 雅正起源说 | 第14-15页 |
二、 雅正起源说的缺陷与张力 | 第15-17页 |
第二节 词的音乐规定性 | 第17-19页 |
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词的情思层面——雅正、骚雅 | 第20-26页 |
第一节 :情思之“雅” | 第20-22页 |
一、 雅正之思 | 第20-21页 |
二、 骚雅之情 | 第21页 |
三、 情思无邪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张炎“雅正说”的局限 | 第22-25页 |
一、 “雅”的内涵的历史流变 | 第22-24页 |
二、 张炎“雅词”观的狭隘 | 第24-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词的审美层次——清空、意趣 | 第26-38页 |
第一节 :词的意境——清空 | 第26-32页 |
一、 清空的哲学渊源与诗学传承 | 第26-29页 |
二、 从意象角度看清空之境 | 第29-32页 |
第二节 词趣论 | 第32-36页 |
一、 宋人对“趣”的审美追求 | 第32-34页 |
二、 “意趣”在《词源》中的地位 | 第34-36页 |
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词的实践层面——创作与批评 | 第38-47页 |
第一节 词的创作 | 第38-41页 |
一、 词的形式方面 | 第38-40页 |
二、 词的内容方面 | 第40-41页 |
第二节 词的批评 | 第41-46页 |
一、 批评的标准 | 第41-44页 |
二、 批评的方法 | 第44-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注释 | 第48-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