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岫玉资源研究与评价
|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1 引言 | 第11-15页 |
|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 ·研究区范围与自然地理概况 | 第12-13页 |
| ·研究区以往地质工作概况 | 第13-14页 |
| ·岫玉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2 成矿区域地质背景 | 第15-20页 |
| ·地层 | 第15-16页 |
| ·里尔峪组 | 第15页 |
| ·高家峪组 | 第15-16页 |
| ·大石桥组 | 第16页 |
| ·盖县组 | 第16页 |
| ·第四系 | 第16页 |
| ·构造 | 第16-18页 |
| ·岩浆岩 | 第18页 |
| ·元古代岩浆岩 | 第18页 |
| ·三叠纪岩浆岩 | 第18页 |
| ·侏罗世岩浆岩 | 第18页 |
| ·区域构造演化 | 第18-20页 |
| 3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 第20-26页 |
| ·矿床成因 | 第20-22页 |
| ·成矿时代 | 第20页 |
| ·成矿温度 | 第20-21页 |
| ·成矿物质来源 | 第21页 |
| ·成矿空间 | 第21-22页 |
| ·矿床成因类型 | 第22-23页 |
| ·矿床成矿模式 | 第23-26页 |
| ·成矿反应模式 | 第23-24页 |
| ·成矿演化模式 | 第24-26页 |
| 4 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 | 第26-39页 |
| ·北瓦沟蛇纹石玉矿 | 第26-31页 |
| ·蕴矿构造与层位 | 第27页 |
| ·矿体形状及产状规模 | 第27页 |
| ·矿石矿物成份及结构特征 | 第27-28页 |
| ·围岩蚀变 | 第28页 |
|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28-31页 |
| ·细玉沟透闪石玉矿床 | 第31-39页 |
| ·蕴矿构造与层位 | 第32页 |
| ·矿体形状及产状规模 | 第32-33页 |
| ·矿石矿物成份及结构特征 | 第33页 |
| ·围岩蚀变 | 第33页 |
|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33-39页 |
| 5 控矿因素与成矿规律探讨 | 第39-44页 |
| ·控矿因素 | 第39-41页 |
| ·地层因素与成矿作用 | 第39页 |
| ·岩性因素与成矿作用 | 第39-40页 |
| ·构造因素与成矿作用 | 第40页 |
| ·岩浆岩因素与成矿作用 | 第40-41页 |
| ·变质作用与成矿作用 | 第41页 |
| ·成矿规律探讨 | 第41-44页 |
| 6 成矿序列与成矿区带 | 第44-47页 |
| ·成矿序列划分及特征 | 第44-46页 |
| ·成矿区带划分及特征 | 第46-47页 |
| 7 成矿远景区筛选与重要远景区评价 | 第47-54页 |
| ·远景区筛选的原则与方法 | 第47-48页 |
| ·成矿远景区筛选结果 | 第48-49页 |
| ·成矿远景区评价 | 第49-54页 |
| ·黄丫口成矿远景区评价 | 第49-51页 |
| ·玉隆成矿远景区评价 | 第51-54页 |
| 8 结论 | 第54-56页 |
| ·研究结论 | 第54页 |
| ·存在问题 | 第54-55页 |
| ·建议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作者简历 | 第58-60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