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缩略语 | 第12-13页 |
| 1 前言 | 第13-32页 |
| ·原核生物关于"种"的定义 | 第13-14页 |
| ·红树林及红树林生境中的微生物 | 第14-16页 |
| ·红树林概况 | 第14-15页 |
| ·红树林中的微生物资源 | 第15-16页 |
| ·放线菌分类学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放线菌的分类地位 | 第16-17页 |
| ·放线菌分类学发展简史 | 第17-18页 |
| ·放线菌的多相分类 | 第18-24页 |
| ·表型分类 | 第18-19页 |
| ·化学分类 | 第19-22页 |
| ·分子分类 | 第22-24页 |
| ·稀有放线菌研究进展 | 第24-31页 |
| ·稀有放线菌的开发 | 第24-25页 |
| ·稀有放线菌资源的利用 | 第25-26页 |
| ·红树林中的稀有放线菌新物种 | 第26页 |
| ·野野村菌属(Nonomuraea)简介 | 第26-31页 |
| ·野野村菌的特征 | 第26页 |
| ·野野村菌属部分有效发表的种的信息 | 第26-28页 |
| ·部分有效发表野野村菌的分类特征 | 第28-31页 |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1-32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2-51页 |
| ·实验材料 | 第32-35页 |
| ·实验菌株来源 | 第32页 |
| ·分析试剂 | 第32-33页 |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3页 |
| ·培养基 | 第33-35页 |
| ·实验方法 | 第35-51页 |
| ·16S rRNA基因序列的扩增和系统发育分析 | 第35-39页 |
| ·基因组DNA的快速提取 | 第35-36页 |
| ·菌株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 | 第36页 |
| ·PCR产物的检测与及回收纯化 | 第36-37页 |
| ·纯化的DNA片段与T载体的连接 | 第37页 |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37页 |
| ·转化结果的验证 | 第37-38页 |
| ·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 第38-39页 |
| ·形态学特征鉴定 | 第39页 |
| ·个体形态特征的鉴定 | 第39页 |
| ·培养特征鉴定 | 第39页 |
| ·生理生化特征鉴定 | 第39-41页 |
| ·碳源利用实验 | 第39页 |
| ·七叶苷水解 | 第39页 |
| ·硝酸盐还原 | 第39-40页 |
| ·降解试验 | 第40页 |
| ·产明胶酶试验 | 第40页 |
| ·柠檬酸盐试验 | 第40页 |
| ·脲酶试验 | 第40页 |
| ·精氨酸双水解酶 | 第40页 |
| ·β-半乳糖苷酶 | 第40-41页 |
| ·鸟氨酸,赖氨酸脱羧酶 | 第41页 |
| ·乙酰甲基甲醇(V.P.)试验 | 第41页 |
| ·温度耐受试验 | 第41页 |
| ·pH耐受试验 | 第41页 |
| ·耐盐度测定 | 第41页 |
| ·化学分类特征鉴定 | 第41-45页 |
| ·细胞壁化学组分分析 | 第41-42页 |
| ·醌组分分析 | 第42-43页 |
| ·脂肪酸组分分析 | 第43页 |
| ·磷酸类脂分析 | 第43-45页 |
| ·分子分类特征鉴定 | 第45-51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5-46页 |
| ·(G+C)mol%的测定 | 第46页 |
| ·基因组DNA-DNA杂交 | 第46-51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1-71页 |
| ·16S rRNA基因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 | 第51-55页 |
| ·菌株210417的16S rRNA基因测序 | 第51页 |
| ·基于16S rRNA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51-55页 |
| ·形态学特征 | 第55-57页 |
| ·个体形态特征 | 第55-56页 |
| ·培养特征 | 第56-57页 |
| ·生理生化特征 | 第57-58页 |
| ·化学特征 | 第58-62页 |
| ·菌株210417的氨基酸和糖分组成 | 第58-59页 |
| ·菌株210417的甲基萘醌分析 | 第59-60页 |
| ·菌株210417的脂肪酸组分分析 | 第60-61页 |
| ·菌株210417的磷酸类脂组分分析 | 第61-62页 |
| ·分子分类特征 | 第62-68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62-64页 |
| ·(G+C)mol%的测定 | 第64-66页 |
| ·各标准碱基K值的确定 | 第64-65页 |
| ·菌株210417(G+C)mol%的确定 | 第65-66页 |
| ·基因组DNA-DNA杂交 | 第66-68页 |
| ·用于杂交的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66页 |
| ·基因组DNA的酶切、连接与PCR扩增 | 第66-67页 |
| ·膜杂交结果 | 第67-68页 |
| ·小结 | 第68-71页 |
| ·菌株210417多相分类结果 | 第68-69页 |
| ·新种文昌野野村菌(Nonomuraea wenchangensis sp.nov.)的描述 | 第69-71页 |
| 4 讨论 | 第71-74页 |
| ·野野村菌属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 | 第71-72页 |
| ·CTAB法提取野野村菌属菌株基因组DNA | 第71页 |
| ·甘氨酸在DNA提取过程中的作用 | 第71-72页 |
| ·DNA提取时培养时间和培养基的选择 | 第72页 |
| ·HPLC法在放线菌多相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 第72-73页 |
| ·HPLC法对化学成分的分析 | 第72-73页 |
| ·HPLC法对DNA碱基组成的分析 | 第73页 |
| ·关于适合野野村菌属系统发育分析的基因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84页 |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