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7页 |
·各种生物分析用纳米颗粒的发展 | 第11-16页 |
·金纳米颗粒 | 第11-12页 |
·半导体量子点 | 第12-13页 |
·高分子纳米微球 | 第13-14页 |
·二氧化硅复合纳米粒子 | 第14-15页 |
·稀土纳米材料 | 第15-16页 |
·二氧化硅复合型纳米粒子的研究进展 | 第16-22页 |
·二氧化硅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17-18页 |
·二氧化硅复合纳米粒子的特点 | 第18-19页 |
·二氧化硅复合纳米粒子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 第19-22页 |
·微乳液 | 第22-24页 |
·牛血清白蛋白 | 第24页 |
·生物素和亲和素 | 第24-25页 |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5-27页 |
第2章 微乳液法制备荧光素-二氧化硅复合纳米粒子 | 第27-43页 |
·引言 | 第27页 |
·反应原理 | 第27-28页 |
·成核原理 | 第27-28页 |
·包壳原理 | 第28页 |
·实验部分 | 第28-31页 |
·主要仪器 | 第28-29页 |
·主要试剂 | 第29页 |
·实验内容 | 第29-3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1-42页 |
·微乳液配比的选择 | 第31-33页 |
·FITC与APS偶联 | 第33-34页 |
·透射电镜表征 | 第34-35页 |
·平均粒径的测量 | 第35-36页 |
·Zeta电位的测定 | 第36页 |
·紫外和荧光光谱图 | 第36-37页 |
·前驱物的加入量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二氧化硅复合纳米粒子的荧光泄漏实验 | 第38-39页 |
·包壳次数的影响 | 第39-40页 |
·内核材料电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壳材料的影响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二氧化硅复合纳米粒子检测牛血清白蛋白 | 第43-53页 |
·引言 | 第43页 |
·实验部分 | 第43-45页 |
·仪器 | 第43-44页 |
·试剂 | 第44页 |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5-50页 |
·二氧化硅复合纳米粒子检测BSA | 第45页 |
·检测BSA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45-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3页 |
第4章 二氧化硅复合纳米粒子标记亲和素 | 第53-59页 |
·引言 | 第53页 |
·实验部分 | 第53-54页 |
·仪器 | 第53页 |
·试剂 | 第53-54页 |
·实验方法 | 第54页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54页 |
·二氧化硅复合纳米粒子标记亲和素 | 第54页 |
·被标记的亲和素与生物素的特异性结合 | 第5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4-58页 |
·二氧化硅复合纳米粒子标记亲和素 | 第55页 |
·纳米粒子标记的亲和素在滤膜上的吸附行为 | 第55-56页 |
·二氧化硅复合纳米粒子与滤膜上生物素的吸附行为 | 第56页 |
·二氧化硅复合纳米粒子标记的亲和素与生物素的特异性结合 | 第56-57页 |
·亲和素的加入量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57-58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