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烟气脱硝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4-26页 |
·低氮燃烧技术 | 第15-17页 |
·低过量空气燃烧技术 | 第15页 |
·低氮燃烧器(LNB)技术 | 第15-16页 |
·空气分级燃烧技术 | 第16-17页 |
·燃料分级燃烧技术 | 第17页 |
·烟气脱硝技术 | 第17-23页 |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 | 第18-20页 |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 | 第20-21页 |
·组合法(SNCR-SCR) | 第21-22页 |
·液体吸收法 | 第22页 |
·吸附法 | 第22-23页 |
·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 第23-24页 |
·等离子体活化法 | 第23页 |
·循环流化床联合脱硫脱氮技术 | 第23-24页 |
·干法低温同时脱硫脱硝 | 第24页 |
·脱硝技术工业化发展、研究趋势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广州石化电站煤粉锅炉降氮脱硝的技术选折 | 第26-40页 |
·2×220t/h 煤粉炉及其燃烧系统 | 第26-29页 |
·锅炉参数 | 第26页 |
·燃料 | 第26-28页 |
·燃烧系统 | 第28页 |
·脱硝剂 | 第28-29页 |
·脱硝工艺技术路线的选择 | 第29-31页 |
·工艺技术路线对比 | 第29-30页 |
·技术路线选择原则 | 第30页 |
·技术路线的确定 | 第30-31页 |
·工艺方案的选择 | 第31-37页 |
·ROFA(旋转对冲燃烬风系统) | 第31-32页 |
·LNB(低氮燃烧器)+SOFA(分离式燃烬风)+偏转二次风 | 第32-35页 |
·LNB(低氮燃烧器)+SOFA(分离式燃烬风) | 第35-36页 |
·低氮燃烧技术部分各方案进行比对 | 第36-37页 |
·SNCR 烟气脱硝技术用脱硝剂的选择 | 第37-38页 |
·脱硝剂特性 | 第37页 |
·脱硝剂的选择 | 第37-38页 |
·确定脱硝剂 | 第38页 |
·技术方案比选结果 | 第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广州石化电站煤粉锅炉降氮脱硝技术的应用 | 第40-49页 |
·#1、2 脱硝装置运行 | 第40-42页 |
·锅炉脱硝装置运行情况及减排效果 | 第40-41页 |
·SNCR 装置的运行及改造 | 第41-42页 |
·整组性能测试 | 第42-47页 |
·烟气 NOx 和 O2浓度 | 第42-43页 |
·锅炉效率 | 第43-44页 |
·烟气温度 | 第44页 |
·煤质取样及化验 | 第44页 |
·灰、渣取样及化验 | 第44页 |
·氨逃逸浓度测试 | 第44页 |
·测试结果 | 第44-47页 |
·“低氮燃烧+SNCR”技术应用的要点 | 第47-48页 |
·低氮燃烧器和燃烬风系统, | 第47页 |
·脱硝剂的优先选用 | 第47页 |
·温度场的测试 | 第47-48页 |
·结焦及对设备的腐蚀 | 第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附件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