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联合循环的概念以及其发展现状 | 第9-14页 |
·概论 | 第9-10页 |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发展现状 | 第10-12页 |
·我国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国内外性能监测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文章内容安排 | 第15-17页 |
第2章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理论模型 | 第17-27页 |
·联合循环理论分析模型 | 第17-26页 |
·燃气轮机循环的理论模型分析 | 第17-22页 |
·余热锅炉理论分析模型 | 第22-24页 |
·汽轮机理论分析模型 | 第24-25页 |
·不补燃的余热锅炉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理论模型.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性能指标及其计算 | 第27-34页 |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性能指标体系 | 第27-28页 |
·燃气轮机的热力性能指标 | 第27页 |
·余热锅炉的热力性能指标 | 第27页 |
·蒸汽汽轮机的热力性质指标 | 第27-28页 |
·具体计算方式实施 | 第28-31页 |
·燃气热物性计算的张世铮公式 | 第3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联合循环的在线性能监测的软件实施 | 第34-43页 |
·软件实施平台介绍 | 第34-36页 |
·计算需求 | 第34页 |
·测点分类 | 第34-35页 |
·点及公式配置 | 第35-36页 |
·基于图形组态的性能计算 | 第36-38页 |
·组态工具介绍 | 第36-37页 |
·图形组态实例分析 | 第37-38页 |
·工程实况计算实例 | 第38-42页 |
·主要设备规范 | 第38-40页 |
·计算结果以及显示画面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3-45页 |
·本文取得成果 | 第43页 |
·今后工作展望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