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电小天线技术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3-22页 |
·宽带小型化天线的理论研究 | 第14-18页 |
·天线 Q 值、带宽、增益理论 | 第14-17页 |
·天线的数值分析及算法 | 第17-18页 |
·天线的结构、形状、材料特性研究 | 第18-21页 |
·天线的宽带匹配技术研究 | 第21页 |
·天线阵列技术研究 | 第21-22页 |
·学位论文的创新点及主要工作 | 第22-23页 |
·论文章节和内容的安排 | 第23-24页 |
第二章 Hilbert 空间填充线及 Hilbert 分形天线 | 第24-49页 |
·研究背景 | 第24页 |
·分形结构的特性及机理 | 第24-28页 |
·分形几何 | 第24-26页 |
·分形维数 | 第26-27页 |
·分形结构在工程和天线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Hilbert 空间填充线小型化构建和机理 | 第28-36页 |
·Hilbert 分形天线的谐振特性分析 | 第29-33页 |
·Hilbert 分形天线的电特性分析 | 第33-36页 |
·小型化 Hilbert 分形天线的设计和实现 | 第36-47页 |
·天线模型选取 | 第37页 |
·天线模型分析与设计 | 第37-40页 |
·基于嵌入式匹配的 1 阶 Hilbert 分形天线分析与设计 | 第40-41页 |
·天线系统匹配网络设计 | 第41-44页 |
·天线系统性能测试 | 第44-45页 |
·多极子共轴一体化宽频带小型化天线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三章 电磁超介质机理及其偶极子天线 | 第49-87页 |
·研究背景 | 第49-50页 |
·电磁超介质基本原理 | 第50-54页 |
·基于电磁超介质的左手螺旋特性 | 第51-53页 |
·人工电磁超介质的等效实现 | 第53-54页 |
·电磁超介质空间匹配层的构建和机理 | 第54-63页 |
·电磁超介质空间匹配思想 | 第54-55页 |
·电磁超介质空间匹配物理特性 | 第55-63页 |
·电磁超介质空间匹配层的辐射特性和 Q 值 | 第55-61页 |
·电磁超介质空间层等效电路法 | 第61-63页 |
·左右手传输线的基本构建和机理 | 第63-71页 |
·构造左手传输线的理论依据 | 第63-65页 |
·复合左/右手传输线的传输特性分析 | 第65-69页 |
·等效电路模型 | 第65-66页 |
·CRLH 传输线方程 | 第66-67页 |
·色散特性分析 | 第67-69页 |
·CRLH TL LC 网络实现形式 | 第69-71页 |
·CRLH TL LC 网络实现模型 | 第69-70页 |
·相移特性 | 第70-71页 |
·电磁超介质偶极子天线的设计和具体实现 | 第71-86页 |
·基于超介质空间匹配层的自适应阵列天线设计 | 第71-81页 |
·自适应阵列天线的基本组成 | 第72-73页 |
·改进型自适应阵列天线原理和特性 | 第73-78页 |
·改进型自适应阵列天线的仿真和设计 | 第78-81页 |
·基于左右手传输线小型化偶极子天线设计 | 第81-86页 |
·CRLH TL 谐振特性 | 第82-83页 |
·周期性加载左手偶极子天线的实现 | 第83-84页 |
·非周期性加载左手偶极子天线的实现 | 第84-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四章 复合型小型化偶极子天线及阵列 | 第87-109页 |
·研究背景 | 第87页 |
·复合型偶极子天线及阵列设计和实现 | 第87-105页 |
·天线形式的选取 | 第89-90页 |
·偶极子阵列天线和单元振子设计 | 第90-92页 |
·偶极子圆形阵列天线方向图性能分析 | 第92-93页 |
·基于正弦差值基函数与点匹配法的矩量法分析 | 第93-97页 |
·基于左右手传输线的馈电网络分析和设计 | 第97-104页 |
·基于可调复合左右手传输线的阵列波束控制研究 | 第104-105页 |
·复合偶极子天线的测试与实验 | 第105-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109-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2页 |
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2-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