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8页 |
·森林生物量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生物量的相关概念 | 第12页 |
·生物量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森林碳贮量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植被碳贮量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土壤碳贮量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混交林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本研究独到或新颖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自然条件和试验林概况 | 第18-22页 |
·自然条件 | 第18-19页 |
·地理位置 | 第18页 |
·地质地貌 | 第18页 |
·气候特征 | 第18页 |
·土壤特性 | 第18页 |
·植被特点 | 第18-19页 |
·试验林概况 | 第19-22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22-27页 |
·试验样地设计 | 第22页 |
·林分调查 | 第22-23页 |
·生物量测定 | 第23-25页 |
·乔木层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 第23页 |
·主要乔木树种生物量方程的回归分析 | 第23-25页 |
·林下植被生物量及凋落物现存量的测定方法 | 第25页 |
·林分生物量计算 | 第25页 |
·林分蓄积量计算 | 第25页 |
·植物样品含碳率测定 | 第25-26页 |
·土壤碳含量测定 | 第26页 |
·碳贮量计算 | 第26页 |
·植被碳贮量计算 | 第26页 |
·土壤碳贮量计算 | 第26页 |
·生态系统碳贮量计算 | 第26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第四章 马尾松纯林生物量和碳贮量 | 第27-37页 |
·生物量 | 第27-32页 |
·乔木层生物量的分布特征 | 第27-29页 |
·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生物量 | 第29-32页 |
·林分生物量分配格局 | 第32页 |
·碳贮量 | 第32-37页 |
·乔木层不同器官碳贮量 | 第32-34页 |
·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碳贮量 | 第34-35页 |
·土壤层碳贮量 | 第35页 |
·林分碳贮量分配格局 | 第35-37页 |
第五章 26龄红椎纯林生物量和碳贮量 | 第37-43页 |
·生物量 | 第37-40页 |
·乔木层生物量的分布特征 | 第37-38页 |
·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生物量 | 第38-40页 |
·林分生物量分配格局 | 第40页 |
·碳贮量 | 第40-43页 |
·乔木层不同器官碳贮量 | 第40-41页 |
·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碳贮量 | 第41-42页 |
·土壤层碳贮量 | 第42页 |
·林分碳贮量分配格局 | 第42-43页 |
第六章 马尾松与红椎混交林生物量和碳贮量 | 第43-53页 |
·生物量 | 第43-49页 |
·乔木层生物量的分布特征 | 第43-48页 |
·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生物量 | 第48页 |
·林分生物量分配格局 | 第48-49页 |
·碳贮量 | 第49-53页 |
·乔木层不同器官碳贮量 | 第49-50页 |
·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碳贮量 | 第50-51页 |
·土壤层碳贮量 | 第51-52页 |
·林分碳贮量分配格局 | 第52-53页 |
第七章 5种森林群落生物量和碳贮量的差异分析 | 第53-66页 |
·马尾松-红椎混交林及其纯林生物量差异分析 | 第53-55页 |
·26龄马尾松与红椎混交林及其纯林生物量的差异分析 | 第53-55页 |
·50龄马尾松纯林及其与红椎异龄混交林生物量的差异分析 | 第55页 |
·马尾松-红椎混交林及其纯林碳素含量差异分析 | 第55-61页 |
·乔木层不同树种碳素含量差异分析 | 第55-57页 |
·林下植被和凋落物碳素含量差异分析 | 第57-58页 |
·土壤层碳素含量差异分析 | 第58-60页 |
·植被层碳素含量差异分析 | 第60-61页 |
·马尾松-红椎混交林及其纯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差异分析 | 第61-66页 |
·植被层碳贮量差异分析 | 第61-62页 |
·土壤层碳贮量差异分析 | 第62-63页 |
·土壤碳贮量与乔木层碳贮量的典型相关分析 | 第63-64页 |
·生态系统碳贮量差异分析 | 第64-66页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6-70页 |
·主要结论 | 第66-67页 |
·马尾松与红椎混交林及其纯林生物量 | 第66页 |
·马尾松与红椎混交林及其纯林碳素含量 | 第66页 |
·马尾松与红椎混交林及其纯林碳贮量 | 第66-67页 |
·讨论 | 第67-70页 |
·林下幼树的固碳潜力 | 第67页 |
·马尾松与红椎人工林的经营模式 | 第67-69页 |
·马尾松与红椎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的分析评价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8页 |
附录:试验林照片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