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汶公路地震前后地应力场演化规律与软岩隧道底鼓防治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地应力场的相关研究 | 第11-15页 |
·底鼓机理研究 | 第15-16页 |
·底鼓控制技术研究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20-28页 |
·区域地形地貌条件 | 第20页 |
·地层岩性条件 | 第20页 |
·区域地质构造 | 第20-23页 |
·地震及区域稳定性 | 第23-24页 |
·紫坪铺隧道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24-26页 |
·隧址附近地质构造 | 第24-25页 |
·隧道地质构造 | 第25-26页 |
·水文地质 | 第26-28页 |
第3章 地震前后汶川强震区地应力场演化规律 | 第28-55页 |
·工程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 | 第28-30页 |
·工程区地应力现场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30-33页 |
·汶川地震前地应力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30-32页 |
·汶川地震后地应力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32-33页 |
·地震前后工程区地应力反演分析 | 第33-38页 |
·计算依据 | 第33-36页 |
·模拟计算 | 第36-38页 |
·工程区区域地应力场演化规律 | 第38-49页 |
·应力量级 | 第38-45页 |
·应力方向 | 第45-49页 |
·紫坪铺隧道隧址区应力场数值分析 | 第49-54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49页 |
·岩体物理力学参数 | 第49-50页 |
·边界条件 | 第50页 |
·紫坪铺隧道地震前后地应力场特征 | 第50-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震后软岩隧道底板隆起原因分析 | 第55-72页 |
·隧道底鼓变形情况及原因分析 | 第55-61页 |
·汶川地震后底鼓变形特征 | 第55-59页 |
·运营期间底鼓变形特征 | 第59-60页 |
·底鼓变形原因分析 | 第60-61页 |
·紫坪铺隧道底鼓形式及发展过程 | 第61-63页 |
·紫坪铺隧道底鼓破坏形式 | 第61-62页 |
·紫坪铺隧道底鼓发展过程 | 第62-63页 |
·隧道底鼓数值模拟分析 | 第63-70页 |
·计算模型 | 第63-65页 |
·计算参数 | 第65-67页 |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67-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5章 软岩隧道底板隆起控制技术及效果评价 | 第72-81页 |
·紫坪铺隧道底板隆起控制方案 | 第72-74页 |
·底板隆起控制方案评价 | 第74-75页 |
·底鼓控制方案优化 | 第75-79页 |
·底鼓控制方案 | 第75-76页 |
·底鼓控制方案数值模拟分析 | 第76-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