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作为国际传播主体的功能初探--以陈季同、辜鸿铭、林语堂为例
致谢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摘要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分析 | 第10-24页 |
第一节 关于国家形象与国际传播的综述 | 第10-16页 |
1. 国家形象与国际传播关系 | 第10-12页 |
2. 中国国家形象战略探讨 | 第12-16页 |
第二节 关于国际传播主体的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第四节 研究问题、目的及方法 | 第22-24页 |
1.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 第22页 |
2. 试图突破的理论问题 | 第22-23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人物及相关著作研究 | 第24-40页 |
第一节 文本选取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文本主题框架设置 | 第25-33页 |
1. 宗教哲学 | 第25-27页 |
2. 家庭妇女 | 第27页 |
3. 中国语言 | 第27-28页 |
4. 中国教育 | 第28-29页 |
5. 性格特征 | 第29-30页 |
6. 社会阶层 | 第30页 |
7. 文化娱乐 | 第30-31页 |
8. 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节 表现方式共性探讨 | 第33-36页 |
第四节 人物思想概述 | 第36-40页 |
第三章 著作传播效果及原因分析 | 第40-51页 |
第一节 三本著作传播效果 | 第40-43页 |
第二节 传播效果原因分析 | 第43-51页 |
1. 历史语境的分析 | 第43-46页 |
2. 受众心理学分析 | 第46-49页 |
3. 作为传播主体的个人素质 | 第49-51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