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第一章 容隐制度的起源及历史演变 | 第14-22页 |
一、容隐制度的起源 | 第14-16页 |
二、容隐制度的历史演变 | 第16-22页 |
(一) 两汉与南北朝时期——容隐制度的发展期 | 第16-17页 |
(二) 隋唐至明清时期——容隐制度的成熟期 | 第17-20页 |
(三) 清末至民国时期——容隐制度的转变期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容隐制度的法理分析 | 第22-32页 |
一、容隐制度的人性基础 | 第22-24页 |
二、容隐制度的心理动因 | 第24-26页 |
三、容隐制度的伦理道德依据 | 第26-28页 |
四、容隐制度的价值分析 | 第28-32页 |
(一) 容隐制度的秩序价值 | 第28-29页 |
(二) 容隐制度的司法和效率价值 | 第29-32页 |
第三章 容隐制度当代借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32-42页 |
一、容隐制度当代借鉴的必要性分析 | 第32-37页 |
(一) 从维护法律的权威性看容隐制度当代借鉴的必要性 | 第32-33页 |
(二) 从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看容隐制度当代借鉴的必要性 | 第33-34页 |
(三) 从法律的人性基础看容隐制度当代借鉴的必要性 | 第34-35页 |
(四) 从证人权利保障和社会和谐的价值追求看容隐制度当代借鉴的必要性 | 第35-36页 |
(五) 从刑事法律制度的国际化看容隐制度当代借鉴的必要性 | 第36-37页 |
二、容隐制度当代借鉴的可行性分析 | 第37-42页 |
(一) 容隐制度符合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 | 第38页 |
(二) 容隐制度符合以人为本的法治精神 | 第38-39页 |
(三) 我国的有关司法解释已在一定程度上蕴涵着容隐的理念 | 第39页 |
(四) 我国已具备将容隐制度纳入到现有法律体系中的现实基础 | 第39-42页 |
第四章 容隐制度当代借鉴之基本构想 | 第42-48页 |
一、容隐制度在我国刑事立法中的构建 | 第42-45页 |
(一) “容隐”应是权利而非义务 | 第42-43页 |
(二) 在容隐制度中注入平等精神 | 第43-44页 |
(三) 容隐制度适用的主体范围 | 第44页 |
(四) 容隐的行为方式 | 第44页 |
(五) 容隐的刑事责任 | 第44-45页 |
二、容隐制度当代借鉴的必要限制——对象范围 | 第45-48页 |
(一) 损害国家利益的犯罪 | 第46页 |
(二) 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犯罪 | 第46页 |
(三) 损害亲属利益的犯罪 | 第46-47页 |
(四) 利用“容隐”从事违法犯罪行为或者基于不当图利的目的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