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时空数据库设计与实现--以太白县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 第9-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本论文技术路线介绍 | 第11-12页 |
2 土地利用时空数据库相关技术分析 | 第12-24页 |
·数据库理论基础 | 第12-15页 |
·数据库技术概述 | 第12页 |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 第12页 |
·数据库系统的特征 | 第12-13页 |
·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 | 第13-14页 |
·传统数据模型 | 第14-15页 |
·空间数据库 | 第15-16页 |
·ArcSDE | 第16-18页 |
·Geodatabase 数据模型 | 第18-20页 |
·空间索引和时空索引 | 第20-21页 |
·小结 | 第21-24页 |
3 土地利用时空数据模型设计 | 第24-34页 |
·时态 GIS 与时空数据库 | 第24-25页 |
·时态地理信息系统 | 第24-25页 |
·时空数据库 | 第25页 |
·时空数据模型的研究 | 第25-29页 |
·时间片快照模型 | 第26页 |
·时空复合模型 | 第26-27页 |
·基态修正模型 | 第27页 |
·时空立方体模型 | 第27-28页 |
·时空对象模型 | 第28页 |
·面向对象的时空数据模型 | 第28-29页 |
·地理信息的时空特性 | 第29-30页 |
·地理信息的时间特性 | 第29-30页 |
·地理信息的空间特性 | 第30页 |
·地理信息的时空不可分割性 | 第30页 |
·地理信息的时空检索 | 第30页 |
·太白县时空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 第30-32页 |
·小结 | 第32-34页 |
4 土地利用时空数据库设计 | 第34-42页 |
·概念设计 | 第34-35页 |
·实体的类型 | 第34页 |
·实体之间的联系 | 第34-35页 |
·逻辑设计 | 第35-36页 |
·数据模型 | 第35页 |
·宗地空间数据的组织及其逻辑设计 | 第35-36页 |
·物理设计 | 第36-42页 |
5 土地利用时空数据库构建 | 第42-60页 |
·土地利用变化中宗地变更类型研究 | 第42-44页 |
·宗地创建和宗地删除 | 第42-43页 |
·宗地合并 | 第43页 |
·宗地分割 | 第43页 |
·宗地归并 | 第43-44页 |
·宗地界址变更 | 第44页 |
·宗地属性变更 | 第44页 |
·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拓扑关系 | 第44-46页 |
·父子宗地之间的空间拓扑相交性 | 第45页 |
·父子宗地之间的时间衔接性 | 第45-46页 |
·土地利用时空数据库数据准备 | 第46-47页 |
·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准备 | 第46-47页 |
·太白县数据处理结果 | 第47页 |
·太白县土地利用时空数据库的设计原则 | 第47-48页 |
·土地利用时空数据库的构建流程 | 第48-58页 |
·建立土地利用的历史库,现时库和过程库 | 第49-51页 |
·初始两个相邻时刻土地利用数据的空间叠置分析 | 第51-52页 |
·过程库中临时现时表和临时历史表的建立 | 第52-56页 |
·后续相邻时刻土地利用数据的空间叠置分析 | 第56-57页 |
·其它数据的变更处理 | 第57页 |
·最终土地利用时空数据库的建立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60页 |
6 时空变化分析功能的实现 | 第60-72页 |
·应用实现关键技术 | 第60-63页 |
·COM 技术 | 第60-62页 |
·ArcEngine | 第62-63页 |
·历史回溯分析模块功能的实现 | 第63-71页 |
·基本地图操作 | 第64-66页 |
·基本属性数据查询 | 第66-67页 |
·时空数据查询 | 第67-68页 |
·宗地历史数据回溯实现方法 | 第68-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72-73页 |
·展望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