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导论 | 第8-13页 |
(一) 选题的意义 | 第8页 |
(二)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三)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1页 |
(四) 本文写作思路 | 第11-13页 |
一、马克思交往思想的产生 | 第13-21页 |
(一) 马克思交往思想的产生过程 | 第13-19页 |
1. 从《博士论文》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确立交往思想的唯物主义方向 | 第13-14页 |
2.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确立交往思想的实践基础 | 第14-16页 |
3. 《德意志意识形态》:确立交往思想的基本框架 | 第16-19页 |
(二) 马克思对于交往的阐述 | 第19-21页 |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思想 | 第21-28页 |
(一) 交往与物质生产 | 第21-22页 |
1. 交往是物质生产的前提 | 第21-22页 |
2. 物质生产决定交往的形式 | 第22页 |
(二) 交往与精神生产 | 第22-24页 |
1. 精神生产是对人们的交往关系的反映 | 第23页 |
2. 精神生产与人们的交往活动相交织 | 第23-24页 |
(三) 交往的重要作用 | 第24-28页 |
1. 交往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 | 第24-25页 |
2. 交往是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条件 | 第25-26页 |
3. 交往促使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 第26-28页 |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第28-34页 |
(一)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思想的理论意义 | 第28-29页 |
1. 必须确立科学的交往概念 | 第28页 |
2. 必须把交往思想置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 | 第28-29页 |
(二)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思想的实践意义 | 第29-34页 |
1.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29-30页 |
2. 有利于加强国内各民族和各地区交流与合作,推进我国对外开放 | 第30-32页 |
3. 有利于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潮流,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后记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