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生态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导论 | 第12-19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18-19页 |
第一章 西双版纳的生态环境及其变化 | 第19-28页 |
第一节 西双版纳的历史沿革与社会变迁 | 第19-20页 |
第二节 西双版纳生态环境概括 | 第20-21页 |
第三节 西双版纳生态环境的变化 | 第21-28页 |
一、生态环境变化简介 | 第21-24页 |
二、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 | 第24-28页 |
第二章 国家法对西双版纳生态环境的保护 | 第28-40页 |
第一节 国际公约 | 第28-32页 |
一、全球性公约 | 第29-31页 |
二、区域性公约 | 第31页 |
三、国际公约对西双版纳生态保护的启示 | 第31-32页 |
第二节 西双版纳生态保护的国家立法 | 第32-40页 |
一、我国生态资源立法保护状况 | 第32-33页 |
二、云南省立法状况 | 第33-34页 |
三、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生态立法 | 第34-40页 |
第三章 西双版纳生态习惯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 第40-51页 |
第一节 生态规范中的禁忌及规定 | 第40-45页 |
一、对待森林的禁忌 | 第41-43页 |
二、关于水的禁忌 | 第43页 |
三、生产劳动中的规定 | 第43-44页 |
四、生活环境中的生态规范 | 第44-45页 |
五、饮食中的生态规范 | 第45页 |
第二节 保护生态的习惯法规定 | 第45-47页 |
第三节 生态习惯法的功能 | 第47-51页 |
一、教育功能 | 第47-48页 |
二、维护集体利益功能 | 第48-49页 |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 第49-51页 |
第四章 西双版纳田野调查中的个案分析 | 第51-76页 |
第一节 生态习惯法变迁的个案分析 | 第51-67页 |
一、对森林的保护 | 第51-57页 |
二、对野生动物的保护 | 第57-60页 |
三、对周围环境问题的认知 | 第60-65页 |
四、垃圾处理问题 | 第65-67页 |
第二节 生态意识的变迁 | 第67-76页 |
一、禁忌及宗教活动中的生态规范变迁 | 第67-69页 |
二、生活环境的生态规范变迁 | 第69-71页 |
三、饮食文化的变化 | 第71-72页 |
四、生产方式的变迁 | 第72-73页 |
五、生态意识变迁的反思 | 第73-76页 |
第五章 生态习惯法与现代环境法律机制建设的关系 | 第76-85页 |
第一节 习惯法与国家法的断裂与冲突 | 第77-80页 |
一、国家法对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吸收和影响 | 第77-79页 |
二、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 | 第79页 |
三、少数民族习惯法对国家法制的认同和补充 | 第79-80页 |
第二节 现代法治背景下生态习惯法的主要作用 | 第80-85页 |
一、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工具 | 第81-82页 |
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 第82-83页 |
三、民间组织、公众参与的沟通桥梁 | 第83-85页 |
第六章 完善西双版纳生态保护法律制度 | 第85-109页 |
第一节 建构合理的生态保护意识 | 第85-95页 |
一、传承地方性知识 | 第85-88页 |
二、实现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 第88-90页 |
三、提高公众参与力度 | 第90-91页 |
四、培育合理的生态保护意识 | 第91-95页 |
第二节 完善保护制度 | 第95-109页 |
一、制定单行条例 | 第96-98页 |
二、建立高效、公平的司法、执法队伍 | 第98-99页 |
三、完善生态补偿制度 | 第99-104页 |
四、完善守法、监督制度 | 第104-106页 |
五、加强国际环保合作 | 第106-109页 |
结语 | 第109-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8页 |
附录 | 第118-130页 |
西双版纳生态保护田野调查提纲 | 第118-122页 |
访谈笔录 | 第122-130页 |
后记 | 第130-13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32-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