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前驱体形貌特征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电性能影响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6页
    1.1 引言第10页
    1.2 锂电池的发展史第10-11页
    1.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11-13页
        1.3.1 钴酸锂(LiCoO_2)第11页
        1.3.2 镍酸锂(LiNiO_2)第11-12页
        1.3.3 锰酸锂(LiMn2O_4)第12页
        1.3.4 磷酸铁锂(LiFePO_4)第12页
        1.3.5 三元材料第12-13页
    1.4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结构和充放电原理第13-14页
    1.5 磷酸铁的制备方法和改性手段第14-18页
        1.5.1 磷酸铁的制备方法第14-16页
        1.5.2 磷酸铁的改性方法第16-18页
    1.6 磷酸亚铁的制备方法第18-19页
    1.7 磷酸铁锂的制备方法和改性手段第19-24页
        1.7.1 磷酸铁锂的制备方法第19-22页
        1.7.2 磷酸铁锂的改性手段第22-24页
    1.8 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第24-26页
        1.8.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4-25页
        1.8.2 论文研究意义第25-26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26-34页
    2.1 引言第26页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26-28页
        2.2.1 实验材料第26-27页
        2.2.2 实验仪器第27-28页
    2.3 实验方法第28-31页
        2.3.1 液相结晶法制备磷酸铁第28页
        2.3.2 片层纳米结构磷酸铁的制备第28-29页
        2.3.3 高温固相还原法制备磷酸铁锂第29页
        2.3.4 多孔中空结构Fe_3(PO_4)_2/C的制备第29-30页
        2.3.5 共沉淀法制备纳米Li_3PO_4第30页
        2.3.6 高温固相法制备磷酸铁锂第30-31页
    2.4 样品表征方法第31-34页
        2.4.1 样品的元素分析第31页
        2.4.2 样品的结构分析第31-32页
        2.4.3 样品的电化学性能表征第32-34页
第三章 片层纳米结构前驱体磷酸铁的制备研究第34-55页
    3.1 引言第34页
    3.2 反应条件对磷酸铁的品质和转化率影响第34-37页
        3.2.1 硝酸浓度的影响第34-35页
        3.2.2 反应时间的影响第35-36页
        3.2.3 反应原料摩尔比例的影响第36-37页
    3.3 反应条件对片层纳米结构磷酸铁的品质和转化率影响第37-39页
        3.3.1 NaAlO_2 加入量的影响第37-38页
        3.3.2 冰乙酸浸泡浓度的影响第38-39页
    3.4 磷酸铁样品的表征分析第39-45页
        3.4.1 样品的XRD分析第39页
        3.4.2 样品的红外光谱分析第39-40页
        3.4.3 样品的EDS能谱分析第40-41页
        3.4.4 样品的SEM微观形貌表征分析第41-43页
        3.4.5 样品的TEM微观形貌表征分析第43页
        3.4.6 样品的N2 吸脱附曲线及孔隙率分析第43-45页
        3.4.7 样品的激光粒度分析第45页
    3.5 片层纳米结构磷酸铁形成的机理分析第45-46页
    3.6 磷酸铁锂的表征分析第46-49页
        3.6.1 样品的XRD分析第46-47页
        3.6.2 样品的SEM及 TEM微观形貌分析第47-49页
    3.7 磷酸铁锂的电化学性能测试分析第49-53页
        3.7.1 首次充放电性能分析第49-50页
        3.7.2 循环性能分析第50-51页
        3.7.3 循环伏安(CV)电性能分析第51-52页
        3.7.4 交流阻抗电性能分析第52-53页
    3.8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四章 多孔中空球状前驱体Fe_3(PO_4)_2/C的制备研究第55-76页
    4.1 引言第55页
    4.2 不同反应条件对制备磷酸亚铁材料的影响第55-59页
        4.2.1 葡萄糖浓度的影响第55-56页
        4.2.2 反应时间的影响第56-57页
        4.2.3 水/乙二醇比例的影响第57-59页
    4.3 磷酸亚铁材料的表征第59-65页
        4.3.1 样品的XPS分析第59页
        4.3.2 样品的红外光谱分析第59-60页
        4.3.3 样品的TG-DSC分析第60-61页
        4.3.4 样品的SEM微观形貌分析第61-63页
        4.3.5 样品的N2 吸脱附曲线及孔隙率分析第63-65页
    4.4 中空多孔球状磷酸亚铁前驱体的形成机理第65-66页
    4.5 磷酸锂材料的表征与分析第66-67页
        4.5.1 样品XRD的分析第66页
        4.5.2 样品的SEM微观形貌表征第66-67页
    4.6 磷酸铁锂材料的表征与分析第67-68页
        4.6.1 样品的XRD分析第67页
        4.6.2 样品的SEM微观形貌分析第67-68页
    4.7 磷酸铁锂的电化学性能分析第68-73页
        4.7.1 首次充放电分析第68-70页
        4.7.2 循环性能分析第70-71页
        4.7.3 循环伏安(CV)性能分析第71页
        4.7.4 交流阻抗性能分析第71-73页
    4.8 磷酸亚铁和磷酸锂的双向扩散固相反应机理分析第73-74页
    4.9 结论第74-76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6-78页
    5.1 结论第76-77页
    5.2 展望第77-78页
致谢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4页
附录第84-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
下一篇:个人申诉制度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