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 ·高速大容量光纤传输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 ·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单波长超100Gb/s传输的研究现状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14-17页 |
|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需解决的问题 | 第15-17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7-1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9-24页 |
| 第二章 DWDM光纤传输系统C波段容量分析 | 第24-35页 |
| ·C波段容量的分析方法 | 第24-26页 |
| ·分析过程及结果 | 第26-32页 |
| ·单波长信道112Gb/s | 第27-31页 |
| ·单波长信道480Gb/s | 第31页 |
| ·单波长信道1.2Tb/s | 第31-32页 |
| ·三种单波长信道速率系统C波段容量的比较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超100Gb/s DWDM传输系统对比分析 | 第35-60页 |
| ·超100Gb/s传输系统方案比较 | 第35-44页 |
| ·Nyquist WDM系统方案 | 第36-37页 |
| ·光OFDM系统方案 | 第37-41页 |
| ·不同系统方案的比较 | 第41-44页 |
| ·单波长信道1.2Tb/s Nyquist WDM系统仿真分析及实验验证 | 第44-56页 |
| ·基于QPSK调制的1.2Tb/s Nyquist WDM仿真系统 | 第45-47页 |
|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47-51页 |
| ·基于QPSK调制的1.2Tb/s Nyquist WDM系统DSP算法的实验研究 | 第51-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第四章 应用于16QAM-OFDM光传输系统的差分预编码色散补偿算法研究 | 第60-82页 |
| ·色散对光纤传输系统性能的影响及常用的去色散损伤算法 | 第60-68页 |
| ·色散对光纤传输系统的影响 | 第60-63页 |
| ·光OFDM传输系统中常用去色散损伤算法 | 第63-68页 |
| ·应用于16QAM-OFDM光传输系统的差分预编码算法 | 第68-80页 |
| ·差分预编码色散补偿算法 | 第68-76页 |
|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76-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 第五章 光OFDM系统高峰均比的抑制 | 第82-113页 |
| ·高PAPR对光OFDM传输系统的影响分析 | 第82-89页 |
| ·OFDM信号的PAPR | 第83-84页 |
| ·高PAPR对光OFDM系统的影响 | 第84-89页 |
| ·常用抑制高峰均比的方法比较 | 第89-97页 |
| ·对星座映射进行处理 | 第89-90页 |
| ·IFFT之前对频域样值进行处理 | 第90-93页 |
| ·对发端IFFT模块进行处理 | 第93-94页 |
| ·IFFT之后对时域信号进行处理 | 第94-96页 |
| ·抑制PAPR的方法比较 | 第96-97页 |
| ·16QAM-OFDM光传输系统中SLM算法的优化 | 第97-102页 |
| ·SLM算法原理 | 第97-98页 |
| ·相位向量组的设定 | 第98-100页 |
| ·相位信息的传递方案 | 第100-101页 |
| ·仿真结果 | 第101-102页 |
| ·基于arcsin变换的提高光OFDM系统发射机输出光功率的方法 | 第102-111页 |
| ·算法原理 | 第102-105页 |
| ·算法实现可行性分析 | 第105-108页 |
|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108-11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113页 |
|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第113-116页 |
| ·工作总结 | 第113-114页 |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14-116页 |
| 缩略词索引 | 第116-118页 |
| 致谢 | 第118-119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