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金融危机时期中美财经媒体意见性信息的构架分析--以《中国证券报》和《华尔街日报》为例

论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4页
第一章 导言第14-34页
 第一节 研究缘起第15页
 第二节 议题事件第15-26页
  一、为什么以金融危机为议题事件?第15-16页
  二、金融危机的阶段划分第16-26页
   图1.2.2.1 金融危机大事记第17-18页
   图1.2.2.2 按标志性事件划分金融危机第18-20页
   图1.2.2.3 宋鸿兵的金融危机发展四阶段说第20-23页
   图1.2.2.4 美国股市标准普尔500指数2007年10月11日到2009年3月6日走势图第23-24页
   图1.2.2.5 美国股市标准普尔500指数2007年10月11日到2009年3月6日走势折线图第24-25页
   图1.2.2.6 按股指波动划分金融危机的七个阶段四大时期第25-26页
 第三节 媒体内容第26-31页
  一、“意见性信息”的界定第26-29页
   图1.3.1.1 本文对报纸内容元素的界定表第29页
  二、为什么选取《中国证券报》和《华尔街日报》的意见性信息为文本#16第29-31页
 第四节 研究问题第31-34页
  一、研究目标和内容第31-32页
  二、本研究的重要性/意义第32-34页
第二章 文献回顾第34-39页
第三章 研究设计第39-59页
 第一节 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第39-47页
  一、内容分析第39-40页
  二、框架理论第40-43页
  三、编码的依据:三层构架和构架任务第43-46页
  四、共词分析第46页
  五、署名矩阵分析第46页
  六、观察第46-47页
 第二节 数据第47-59页
  一、数据来源第47-48页
  二、时间框架第48页
  三、数据样本和抽样第48-51页
   图3.2.3.1 本研究抽样框第49-51页
  四、编码第51-59页
   图3.2.4.1 具体的研究问题第52-59页
第四章 研究结果第59-185页
 第一节 观察:一般的版面分析第59-81页
  表4.1.1 《华尔街日报》和《中国证券报》的一般数据第59-81页
 第二节 定量:主要评论的内容分析第81-112页
  一、第一部分变量第81-89页
  二、第二部分变量第89-108页
  三、第三部分变量第108-112页
 第三节 定量:包含主要意见的其他内容的内容分析第112-142页
  一、第一部分变量第112-116页
  二、第二部分变量第116-138页
  三、第三部分变量第138-142页
 第四节 定量:共词分析第142-156页
  一、数据获取与预处理第142-145页
   图4.4.1.1 部分关键词的Excel表格第142-143页
   图4.4.1.2 《中国证券报》标题的高频词表(24个)第143页
   图4.4.1.3 《华尔街日报》标题的高频词表(27个)第143-145页
  二、数据分析第145-156页
   图4.4.2.1 因子分析确定的《中国证券报》关键词(7个)第145-147页
   图4.4.2.2 因子分析确定的《华尔街日报》关键词(11个)第147-148页
   图4.4.2.3 聚类分析确定的《中国证券报》关键词类别(6个)第148-150页
   图4.4.2.4 聚类分析确定的《华尔街日报》关键词类别(8个)第150-152页
   图4.4.2.5 《中国证券报》的多维尺度分析第152页
   图4.4.2.6 《华尔街日报》的多维尺度分析第152-153页
   图4.4.2.7 《华尔街日报》的战略坐标分析第153-154页
   图4.4.2.8 《中国证券报》的战略坐标分析第154-156页
 第五节 定性:署名矩阵的分析第156-185页
  一、第一时期第156-160页
   图4.5.1.1 金融危机构架的署名矩阵:第一时期第159-160页
  二、第二时期第160-171页
   图4.5.2.1 金融危机构架的署名矩阵:第二时期第169-171页
  三、第三时期第171-180页
   图4.5.3.1 署名矩阵之视觉图像:第三时期第177-179页
   图4.5.3.2 金融危机构架的署名矩阵:第三时期第179-180页
  四、第四时期第180-185页
   图4.5.4.1 金融危机构架的署名矩阵:第四时期第184-185页
第五章 讨论第185-212页
 第一节 基于研究结果的讨论第185-207页
  一、HOW-如何构架:专业性的较量第185-194页
   (一) 引用、消息来源和说明消息来源第185-188页
   (二) 意见性信息的写作风格、一般性的风格第188-192页
   (三) 谁给予评论更多版面?第192-194页
   (四) 谁离专业主义更近?第194页
  二、WHAT-构架了什么:议程的设置第194-202页
   (五) 金融危机议程的重要性第194-195页
   (六) 金融危机在媒体中的一般镜像第195-196页
   (七) 对金融危机议程的设置特点第196-197页
   (八) 迟滞的镜像第197-202页
    1、第一时期的侥幸:衰退?还没有呢!第197-199页
    2、反思?还早吧!第199页
    3、股市:买入的时机第199-200页
    4、伯南克第200页
    5、格林斯潘第200-201页
    6、美国经济的自我修复和回弹能力第201-202页
  三、WHY-为何如此构架:媒体生命线第202-207页
   (九) 精英言语第202-203页
   (十) 核心构架任务第203-204页
   (十一) 媒体间的构架差异特点第204-207页
    1、读者第205页
    2、成本第205-206页
    3、收入第206-207页
    4、政治第207页
 第二节 总结:媒体构架的迟滞与关照第207-209页
 第三节 本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第209-210页
 第四节 下一步研究的方向第210-212页
附录第212-235页
 A 编码指南第212-219页
 B 辨认是否为意见性信息、是否主要的指南第219-224页
 C 内容分析编码表1——主要评论第224-230页
 D 内容分析编码表2——其他内容的主要意见第230-235页
参考文献第235-240页
后记第240页

论文共2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全球化进程中的印度海外移民与政府移民政策研究
下一篇:汉语长句的英译研究—译《年青的时候》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