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8-12页 |
第一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渊源 | 第12-19页 |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市民社会理论 | 第12-14页 |
·亚里士多德的市民社会理论 | 第12-13页 |
·西塞罗的市民社会理论 | 第13-14页 |
·十七、十八世纪的市民社会理论 | 第14-16页 |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 | 第16-19页 |
第二章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及其特征 | 第19-27页 |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 | 第19-24页 |
·资产阶级社会层面的市民社会 | 第19-21页 |
·物质关系总和层面的市民社会 | 第21-22页 |
·经济基础层面的市民社会 | 第22-24页 |
·市民社会的基本特征 | 第24-27页 |
·市民社会的独立自主性 | 第24-25页 |
·市民社会的私利性 | 第25-26页 |
·市民社会的契约性 | 第26-27页 |
第三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关注的主要问题 | 第27-39页 |
·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 | 第27-33页 |
·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 | 第27-29页 |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 第29-33页 |
·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 | 第33-39页 |
·政治解放的意义与限度 | 第33-36页 |
·人类解放的意义及实现路径 | 第36-39页 |
第四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当代意义 | 第39-47页 |
·当代市民社会研究需要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指导 | 第39-42页 |
·我国社会民主建设需以市民社会为前提和基础 | 第42-43页 |
·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发展过程中需互相依赖 | 第43-45页 |
·我国社会建设的模式选择—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