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28页 |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2页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抑郁症的主要症状及生物学研究 | 第12-14页 |
·抑郁症的主要症状 | 第12-13页 |
·抑郁症的生物学理论及研究 | 第13-14页 |
·抑郁症的神经科学基础 | 第14-20页 |
·脑的结构和功能分区 | 第14-17页 |
·抑郁症主要的脑认知功能改变 | 第17-20页 |
·常见的脑功能研究方法及其在抑郁症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25页 |
·本文的工作以及特点 | 第25-28页 |
2 大学生抑郁症情绪认知加工的脑功能负激活研究 | 第28-40页 |
·研究目的 | 第28-30页 |
·对象、材料和方法 | 第30-36页 |
·研究对象 | 第30页 |
·刺激材料及任务 | 第30-31页 |
·数据获取 | 第31-32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2-36页 |
·结果分析 | 第36-38页 |
·本节讨论 | 第38-40页 |
3 大学生抑郁症抑制加工的脑机制研究 | 第40-49页 |
·研究目的 | 第40页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40-43页 |
·研究对象 | 第40-41页 |
·Go/No go实验设计 | 第41-42页 |
·SPECT的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结果 | 第43-47页 |
·Go/No go行为学结果 | 第43-44页 |
·SPECT局部脑血流分析 | 第44-47页 |
·本节讨论 | 第47-49页 |
4 大学生抑郁症整体身心调节的干预研究 | 第49-79页 |
·抑郁症干预治疗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49-51页 |
·整体身心调节法及其效用评价 | 第51-64页 |
·整体身心调节法 | 第51-54页 |
·整体身心调节对注意网络的影响 | 第54-59页 |
·整体身心调节对情绪状态影响 | 第59-64页 |
·大学生抑郁症整体身心调节干预的行为学研究 | 第64-72页 |
·研究目的 | 第64-65页 |
·对象、材料和方法 | 第65-66页 |
·实验流程 | 第66页 |
·结果分析 | 第66-70页 |
·本节讨论 | 第70-72页 |
·大学生抑郁症整体身心调节干预的脑血流变化研究 | 第72-79页 |
·研究目的 | 第72页 |
·对象、材料和方法 | 第72-73页 |
·SPECT实验流程 | 第73-74页 |
·结果分析 | 第74-76页 |
·本节讨论 | 第76-79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1页 |
附录A 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发作诊断标准 | 第91-93页 |
附录B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 | 第93-97页 |
附录C 情绪状态测试问卷(Profile of Mood States) | 第97-10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