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6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13页 |
|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 2 住宅业的可持续发展 | 第16-23页 |
| ·住宅业定义及特点 | 第16-18页 |
| ·住宅业定义 | 第16页 |
| ·住宅业的自然与经济特性 | 第16-18页 |
| ·我国住宅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 第18-20页 |
| ·我国住宅业的发展历史 | 第18-20页 |
| ·我国住宅业发展现状及成绩 | 第20页 |
| ·住宅业可持续发展内涵 | 第20-23页 |
| ·住宅业的发展应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 第21页 |
| ·住宅业可持续发展应与社会人口相协调 | 第21页 |
| ·住宅业可持续发展应与资源配置相协调 | 第21页 |
| ·住宅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与环境建设相协调 | 第21-22页 |
| ·住宅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 第22-23页 |
| 3 住宅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 第23-31页 |
| ·住宅业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发展 | 第23-24页 |
|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状况 | 第23页 |
| ·利率与汇率 | 第23-24页 |
| ·地价与建筑成本 | 第24页 |
| ·金融业的发展 | 第24页 |
| ·国民财富的积累和国民储蓄率 | 第24页 |
| ·国际经济贸易状况和外交动向 | 第24页 |
| ·住宅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人口发展 | 第24-26页 |
| ·人口数量对住宅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第25页 |
| ·人口年龄结构对住宅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第25-26页 |
| ·家庭户规模和结构对住宅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第26页 |
| ·人口流动对住宅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第26页 |
| ·住宅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发展 | 第26-29页 |
| ·土地资源对住宅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第26-27页 |
| ·能源消耗对住宅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第27-28页 |
| ·环境对住宅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第28-29页 |
| ·住宅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发展 | 第29-31页 |
| ·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 | 第29页 |
| ·住房价格收入比 | 第29页 |
| ·房地产业就业人员增长率 | 第29-30页 |
| ·城市化水平 | 第30-31页 |
| 4 住宅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1-42页 |
| ·住宅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测度方法选择 | 第31-33页 |
| ·住宅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第33-35页 |
| ·住宅业可持续发展指标建立方法 | 第35页 |
| ·住宅业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数据采集及确立 | 第35-42页 |
| ·经济发展子系统指标的确立 | 第35-36页 |
| ·人口发展子系统指标的确立 | 第36-37页 |
| ·资源环境子系统指标的确立 | 第37-39页 |
| ·社会发展子系统指标的确立 | 第39-40页 |
| ·政策发展子系统指标的确立 | 第40-42页 |
| 5 住宅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评价及预测模型 | 第42-55页 |
| ·住宅业可持续发展系统评价模型综述 | 第42-43页 |
| ·权重系数的确定方法 | 第43-48页 |
| ·基于“功能驱动”原理的赋权法 | 第44-46页 |
| ·基于“差异驱动”原理的赋权法 | 第46-47页 |
| ·综合集成赋权法 | 第47-48页 |
| ·住宅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协调度模型 | 第48-52页 |
| ·协调发展 | 第48-49页 |
| ·协调度的概念 | 第49-50页 |
| ·建立住宅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度模型 | 第50-52页 |
| ·住宅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预测模型 | 第52-55页 |
| ·灰色系统理论 | 第52页 |
| ·灰色动态预测模型 | 第52-55页 |
| 6 某省住宅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及预测的实证分析 | 第55-63页 |
| ·某省住宅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55-59页 |
|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无量纲化处理及权重计算 | 第55-57页 |
| ·可持续发展水平值及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 ·某省住宅业可持续发展协调度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 ·某省住宅业可持续发展预测结果分析 | 第60-63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 ·结论 | 第63页 |
| ·展望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 附录 A 住宅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 Matlab程序 | 第67-70页 |
| 附录 B 主观赋权法专家打分法调查表 | 第70-7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