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研究意义及现状 | 第7页 |
·循环塑性基本理论 | 第7-11页 |
·弹性应力应变关系和塑性应变假设 | 第8页 |
·比例加载和非比例加载 | 第8-9页 |
·平衡加载和非平衡加载 | 第9页 |
·循环硬化软化 | 第9-11页 |
第二章 循环塑性本构模型 | 第11-22页 |
·循环塑性基本模型 | 第11-12页 |
·屈服准则 | 第11页 |
·流动法则 | 第11-12页 |
·动态硬化准则 | 第12页 |
·线性硬化准则 | 第12-13页 |
·非线性硬化准则 | 第13-17页 |
·A-F 塑性硬化准则 | 第13-14页 |
·Chaboche 模型 | 第14-15页 |
·Ohno-Wang 模型 | 第15-16页 |
·McDowell 模型 | 第16-17页 |
·Jiang 的模型(JS 模型) | 第17-22页 |
·记忆表面 | 第18-20页 |
·循环应变硬化 | 第20页 |
·非比例现象和应力值对棘轮效应的影响 | 第20-21页 |
·Non-Masing 现象 | 第21-22页 |
第三章 不同的裂纹尖端塑性区理论比较 | 第22-48页 |
·裂纹尖端塑性区理论基础 | 第22-30页 |
·断裂韧性与断裂准则 | 第22-27页 |
·应力强度因子 | 第27-28页 |
·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 | 第28-29页 |
·线弹性断裂力学中的小范围屈服 | 第29-30页 |
·基于应力强度因子的塑性区理论 | 第30-37页 |
·Irwin 塑性区理论 | 第30-33页 |
·Dugdale-Barenblatt 塑性区理论 | 第33-36页 |
·基于应力强度因子的循环塑性区理论 | 第36-37页 |
·Jiang 和Kurath 循环塑性区理论 | 第37-48页 |
第四章 多种因素对塑性区大小的影响 | 第48-57页 |
·有限元模型及建模 | 第48-49页 |
·塑性本构模型 | 第49-52页 |
·理想弹塑性模型(EPP 模型) | 第51页 |
·双线性应力应变模型(BL 模型) | 第51-52页 |
·裂尖单元尺寸的影响 | 第52-53页 |
·几何非线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载荷比的影响 | 第54-56页 |
·循环塑性本构模型的影响 | 第56-5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64-67页 |
附件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