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5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9页 |
·白腐真菌处理染料废水体系的染菌问题 | 第17页 |
·白腐真菌反应器应用于实际染料废水处理中的问题 | 第17-19页 |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课题来源 | 第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32页 |
·白腐真菌对染料废水的降解机制研究 | 第20-21页 |
·白腐真菌产酶条件优化研究 | 第21-24页 |
·白腐真菌反应器开发研究 | 第24-28页 |
·辅助基质用作白腐真菌碳源的研究 | 第28-30页 |
·白腐真菌生物膜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30-31页 |
·白腐真菌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解毒效应研究 | 第31-32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2-34页 |
·研究目的 | 第32-33页 |
·研究意义 | 第33-34页 |
·研究技术路线及方法 | 第34-35页 |
第二章 四种白腐真菌菌株筛选及产酶条件优化研究 | 第35-49页 |
·前言 | 第35页 |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35-36页 |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8页 |
·营养限制培养基中P.C.菌MnP和LiP酶活分析研究 | 第38-40页 |
·四种白腐真菌MnP、LiP酶活分析及比较 | 第40-42页 |
·P.C.菌产酶条件优化研究 | 第42-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黄孢原毛平革菌固定化载体研究 | 第49-64页 |
·前言 | 第49页 |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49-50页 |
·研究目的 | 第49页 |
·研究内容 | 第49-50页 |
·材料及方法 | 第50-5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1-62页 |
·P.C.在固定化载体中的附着及产酶情况 | 第51-58页 |
·甘蔗渣投加量对P.C.酶活和处理活性艳红X3-B的影响研究 | 第58-60页 |
·摇瓶体系内经甘蔗渣固定化后的染菌情况及扫描电镜观察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组合式白腐真菌工艺系统的构建及运行参数优化研究 | 第64-103页 |
·前言 | 第64页 |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64-65页 |
·研究目的 | 第64-65页 |
·研究内容 | 第6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5-72页 |
·实验材料 | 第65-67页 |
·实验方法 | 第67-7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2-100页 |
·T、DO及pH值的正交实验 | 第72-75页 |
·HRT调控实验 | 第75-76页 |
·染料废水—培养基配比实验 | 第76-88页 |
·染料废水初始浓度实验 | 第88-94页 |
·低温条件实验 | 第94-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3页 |
第五章 组合式白腐真菌反应器处理实际染料废水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 第103-116页 |
·前言 | 第103页 |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03-104页 |
·研究目的 | 第103页 |
·研究内容 | 第103-10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5页 |
·实验材料与装置 | 第104页 |
·实验方法 | 第104-105页 |
·不同工况下P.C.—组合填料反应器内真菌群落结构变化 | 第105-114页 |
·染料废水—培养基配比对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105-108页 |
·染料废水初始浓度对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108-111页 |
·低温对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111-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六章 组合式白腐真菌反应器处理实际染料废水现场中试研究 | 第116-126页 |
·前言 | 第116页 |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16-1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16-117页 |
·材料及方法 | 第117-119页 |
·实验材料 | 第117-118页 |
·实验方法 | 第118-11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9-124页 |
·水质理化指标变化情况 | 第119-123页 |
·生物毒性降解情况 | 第123-124页 |
·技术经济指标初步分析 | 第124页 |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6-130页 |
·论文结论 | 第126-128页 |
·论文创新 | 第128-129页 |
·研究展望 | 第129-130页 |
附录 | 第130-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5页 |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 第145-147页 |
后记:致谢 | 第147-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