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社会背景 | 第10页 |
·运营商年报背后的问题 | 第10-11页 |
·3G及其典型增值业务 | 第11-12页 |
·研究移动视频业务的必要性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移动视频业务介绍及国内外相关业务发展 | 第16-25页 |
·移动视频业务介绍 | 第16-18页 |
·移动视频业务-生活类业务 | 第16-17页 |
·移动视频业务-商务类业务 | 第17-18页 |
·国外运营商3G移动视频业务相关运营及对国内运营商的启示 | 第18-22页 |
·韩国SK电讯 | 第18-19页 |
·韩国KTF | 第19页 |
·日本NTT DoCoMo | 第19-20页 |
·日本KDDI | 第20页 |
·和记黄埔"3集团" | 第20-21页 |
·Vodafone | 第21页 |
·对我国运营商移动视频业务发展的借鉴 | 第21-22页 |
·国内三家运营商3G移动视频业务运营初态 | 第22-25页 |
·中国电信移动视频业务运营初态 | 第22-23页 |
·中国联通移动视频业务运营初态 | 第23页 |
·中国移动移动视频业务运营初态 | 第23-25页 |
第三章 TAM技术接受模型等相关理论综述 | 第25-33页 |
·理性行为理论 | 第25-26页 |
·TAM技术接受模型 | 第26-30页 |
·TAM技术接受模型的概念 | 第26-28页 |
·TAM技术接受模型的持续研究和文献 | 第28-30页 |
·方法目的链的概念 | 第30-31页 |
·生活方式理论 | 第31页 |
·感知风险理论 | 第31-33页 |
第四章 移动视频业务接受模型研究设计 | 第33-41页 |
·影响消费者接受移动视频业务的因素分析 | 第33-35页 |
·基于TAM的设计 | 第33页 |
·新增变量设计 | 第33-34页 |
·本文模型整合 | 第34-35页 |
·模型研究变量的定义和假设 | 第35-41页 |
·感知的易用性 | 第35-36页 |
·感知的有用性 | 第36-37页 |
·感知的风险 | 第37-38页 |
·感知的实惠性 | 第38页 |
·个人价值与表达 | 第38页 |
·生活业余偏好 | 第38-39页 |
·消费习惯 | 第39页 |
·社会影响 | 第39-40页 |
·使用态度 | 第40-41页 |
第五章 问卷设计及分析方法 | 第41-45页 |
·问卷设计 | 第41页 |
·数据收集 | 第41-42页 |
·样本选择 | 第41-42页 |
·问卷预测试 | 第42页 |
·问卷发放及回收 | 第42页 |
·分析方法 | 第42-45页 |
第六章 实证分析研究 | 第45-64页 |
·问卷描述统计分析 | 第45-51页 |
·消费者基本信息的描述统计分析 | 第45-46页 |
·消费者使用移动视频业务的类型描述 | 第46-47页 |
·消费者对运营商和业务的认同描述 | 第47-48页 |
·消费者对宣传方式的认同描述 | 第48页 |
·消费者对影响因素认同的描述 | 第48-50页 |
·消费者人口统计数据与影响因素的交叉分析 | 第50-51页 |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 第51-57页 |
·问卷信度分析 | 第51-54页 |
·问卷效度分析 | 第54-57页 |
·实证假设检验分析 | 第57-64页 |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 第57-59页 |
·本文结构方程模型辨识 | 第59-6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73页 |
·研究发现与结论 | 第64-70页 |
·描述统计得出的初步结论 | 第64-66页 |
·营销建议 | 第66-70页 |
·研究贡献 | 第70-71页 |
·理论贡献 | 第70页 |
·营销贡献 | 第70-71页 |
·研究不足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71-73页 |
·研究不足 | 第71页 |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附录 实证研究调查问卷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