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前言 | 第12-14页 |
| 第Ⅰ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4-30页 |
| 第一章 苏云金芽孢杆菌及其杀虫毒素研究历史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晶体蛋白的研究 | 第16-20页 |
| 1.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晶体蛋白的类型及杀虫活性 | 第16页 |
| 2.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晶体蛋白的结构及作用机理 | 第16-20页 |
| 第三章 苏云金芽孢杆菌营养期杀虫蛋白的研究 | 第20-30页 |
| 1.苏云金芽孢杆菌营养期杀虫蛋白的类型及其杀虫活性 | 第21-24页 |
| ·Vip1和Vip2 | 第21-22页 |
| ·Vip3 | 第22-24页 |
| 2.苏云金芽孢杆菌营养期杀虫蛋白的作用机理 | 第24-28页 |
| ·Vip1/Vip2的作用机理 | 第24-25页 |
| ·Vip3的作用机理 | 第25-28页 |
| 3.展望 | 第28-30页 |
| 第Ⅱ部分 研究内容 | 第30-60页 |
| 第四章 苏云金芽孢杆菌营养期杀虫蛋白VIP3及其突变体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 第31-50页 |
| 1.材料与方法 | 第31-45页 |
| ·实验材料: | 第31-35页 |
| ·菌株与载体: | 第31-32页 |
| ·工具酶及主要化学试剂 | 第32页 |
| ·模板 | 第32页 |
| ·PCR引物 | 第32页 |
| ·常规实验试剂的配制 | 第32-35页 |
| ·实验方法: | 第35-45页 |
| ·vip3AcAa基因突变体的获得 | 第35-38页 |
| ·vip3AcAa基因62-kDa多肽的获得 | 第35-37页 |
| ·vip3AcAa基因缺失突变体vip3del的获得 | 第37页 |
| ·vip3AcAa基因去除终止密码子突变体vip3add的获得 | 第37-38页 |
| ·vip3AcAa基因替换突变体vip3Cxxx的获得 | 第38页 |
| ·vip3AcAa及其突变体基因的克隆 | 第38-42页 |
| ·vip3AcAa及其突变体基因在T-vector中的克隆 | 第38-41页 |
| ·vip3AcAa及其突变体基因在pET-28a中的克隆: | 第41-42页 |
| ·vip3AcAa及其突变重组体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的表达 | 第42-45页 |
| 2.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 ·目的基因的获得 | 第45-46页 |
| ·目的基因克隆载体的构建 | 第46-47页 |
| ·目的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7-48页 |
| ·目的基因在大肠杆菌的表达 | 第48-49页 |
| 3.讨论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VIP3及其突变体蛋白的杀虫活性测定及其对胰蛋白酶的敏感性分析 | 第50-60页 |
| 1.材料与方法 | 第50-53页 |
| ·实验材料: | 第50-51页 |
| ·实验方法 | 第51-53页 |
| ·vip3AcAa及其突变体蛋白杀虫活性的初步测定: | 第51页 |
| ·vip3AcAa及其突变体蛋白对胰蛋白酶的稳定性分析 | 第51-52页 |
| ·Western blot分析(湿式转膜) | 第52-53页 |
| ·半致死剂量(LC50)的测定: | 第53页 |
| 2.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 ·vip3AcAa及其突变体蛋白杀虫活性及对胰蛋白酶的稳定性分析 | 第53-56页 |
| ·62kDa多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对其杀虫活性、胰蛋白酶敏感性的分析 | 第56-58页 |
| ·测定半致死剂量(LC50) | 第58页 |
| 3.讨论 | 第58-60页 |
| 第Ⅲ部分 总结 | 第60-6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1-65页 |
| 1.本研究工作的主要结论 | 第61页 |
| 2.讨论 | 第61-64页 |
| ·Vip3蛋白对trypsin的敏感性与昆虫的抗性 | 第62-63页 |
| ·Vip3蛋白N-末端与它的杀虫活性 | 第63页 |
| ·Vip3的突变体与功能域 | 第63-64页 |
| ·Vip3蛋白的C-末端与蛋白质工程 | 第64页 |
| 3.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及今后研究方向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