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目录 | 第1-13页 |
表格目录 | 第13-15页 |
中文摘要 | 第15-18页 |
英文摘要 | 第18-22页 |
文献综述 | 第22-53页 |
第一节 遗传标记研究进展 | 第22-34页 |
前言 | 第22-23页 |
·遗传标记的分类 | 第23-25页 |
·形态学标记 | 第23页 |
·细胞遗传标记 | 第23页 |
·生化遗传标记 | 第23-24页 |
·分子遗传标记 | 第24-25页 |
·分子标记的主要类型 | 第25-32页 |
·限制性片段多态性(RFLP) | 第25页 |
·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 | 第25-26页 |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 | 第26-27页 |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 第27-28页 |
·微卫星(Microsatellite)DNA | 第28-29页 |
·mtDNA标记 | 第29-30页 |
·DNA指纹标记 | 第30页 |
·ISSR(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 第30-31页 |
·PCR-SSCP标记 | 第31-32页 |
·分子标记与数量性状位点的连锁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前景与展望 | 第33-34页 |
第二节 遗传标记在山(绵)羊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34-53页 |
·遗传多样性方面 | 第34-44页 |
·RFLP标记 | 第34-37页 |
·利用RFLP标记在绵羊、山羊育种上的应用研究报道相对较多。 | 第34-36页 |
·Beta酪蛋白全基因PCR-RFLP | 第36页 |
·绵羊褪黑激素受体1a基因第二外显子PCR-RFLP分析 | 第36页 |
·绵羊MHC-DRB3基因PCR-RFLP分析 | 第36-37页 |
·BMPR-IB基因PCR-RFLP研究 | 第37页 |
·RAPD标记 | 第37-42页 |
·微卫星DNA | 第42-44页 |
·小卫星DNA标记(Ministatellite DNA) | 第44页 |
·AFLP遗传标记 | 第44页 |
·MAS与QTL定位 | 第44-53页 |
第一章 引物筛选及四川几个山(绵)羊品种的RAPD分析 | 第53-72页 |
摘要 | 第53页 |
关键词 | 第53页 |
引言 | 第53-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8页 |
·试验材料 | 第54-55页 |
·试验动物 | 第54页 |
·试剂盒、工具酶和生化试剂 | 第54页 |
·主要仪器 | 第54-55页 |
·引物合成 | 第55页 |
·试验方法 | 第55-58页 |
·全血基因组DNA的抽提 | 第56页 |
·基因池A和基因池B的制备 | 第56页 |
·随机引物筛选 | 第56页 |
·PCR实验条件优化 | 第56-57页 |
·五个山(绵)羊基因池A的PCR扩增 | 第57页 |
·五个山(绵)羊基因池B的PCR扩增 | 第57页 |
·RAPD数据统计处理 | 第57-58页 |
2 试验结果 | 第58-67页 |
·基因组DNA的抽提、检验 | 第58页 |
·筛选之引物 | 第58-61页 |
·优化的PCR反应条件 | 第61-65页 |
·Taq酶浓度 | 第61页 |
·引物浓度 | 第61-62页 |
·Mg~(2+)浓度 | 第62-63页 |
·模板浓度 | 第63-64页 |
·4dNTP浓度 | 第64页 |
·PCR循环数及其他条件 | 第64-65页 |
·五个山(绵)羊品种间的遗传亲缘关系 | 第65-66页 |
·五个山(绵)羊品种内公羊和母羊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 | 第66页 |
·各品种间的UPGMA聚类 | 第66-67页 |
3 讨论 | 第67-69页 |
·随机引物的多态性 | 第67-68页 |
·RAPD的可重复性 | 第68页 |
·RAPD对近缘种山羊分析的可靠性 | 第68-69页 |
小结 | 第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第二章 四川9个黑山羊种群的RAPD分析 | 第72-84页 |
摘要 | 第72页 |
关键词 | 第72页 |
引言 | 第72-7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3-75页 |
·材料 | 第73-74页 |
·试验动物 | 第73页 |
·试剂 | 第73页 |
·主要仪器 | 第73-74页 |
·方法 | 第74-75页 |
·随机引物的挑选 | 第74页 |
·对所有样品进行逐一PCR扩增 | 第74-75页 |
·数据分析 | 第75页 |
·引物的多态性分析 | 第75页 |
·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参数 | 第75页 |
·群体杂合度(Nei’s基因多样度): | 第75页 |
·Shannon多态信息指数 | 第75页 |
·群体基因分化系数 | 第75页 |
·各群体间的遗传一致性和跗距离 | 第75页 |
·Nei’s遗传相似性指数 | 第75页 |
·Nei’s标准遗传距离 | 第75页 |
·聚类分析 | 第75页 |
2 结果 | 第75-79页 |
·各引物序列信息及扩增结果 | 第75-77页 |
·各群体的杂合度和Shannon多态信息指数 | 第77页 |
·群体基因分化系数 | 第77页 |
·各群体间的遗传一致性和遗传距离 | 第77-78页 |
·各群体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 | 第78-79页 |
3 讨论 | 第79-80页 |
·黑山羊核DNA遗传多样性的高检出率 | 第79页 |
·四川黑山羊整体的低分化 | 第79-80页 |
·四川黑山羊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的一致性 | 第80页 |
小结 | 第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第三章 黑山羊种群RAPD标记与黑山羊表型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84-95页 |
摘要 | 第84页 |
关键词 | 第84页 |
引言 | 第84-8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5-87页 |
·材料 | 第85-86页 |
·试验动物 | 第85页 |
·试剂 | 第85页 |
·仪器 | 第85页 |
·引物 | 第85-86页 |
·方法 | 第86-87页 |
·分别对公羊和母羊总DNA进行逐一PCR扩增 | 第86页 |
·数据分析 | 第86-87页 |
·各性状的表型变异及相关分析 | 第86页 |
·RAPD标记与性状间的关联分析 | 第86页 |
·与性状真实关联的分子标记筛选 | 第86-87页 |
2 结果 | 第87-92页 |
·各RAPD引物序列及扩增结果 | 第87-88页 |
·各产区黑山羊间性状差异的方差分析 | 第88页 |
·各性状的表型变异 | 第88页 |
·性状间的表型相关 | 第88-89页 |
·RAPD标记与性状间的关联分析 | 第89-90页 |
·与性状真实关联的分子标记筛选结果 | 第90-92页 |
·根据表型相关的显著性进行筛选 | 第90页 |
·根据两独立样本间个体表型值的分布进行筛选 | 第90-92页 |
3 讨论 | 第92-93页 |
·关于RAPD标记与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92页 |
·RAPD标记对性状的效应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
第四章 四川黑山羊10个微卫星基因座遗传多态性研究 | 第95-109页 |
摘要 | 第95页 |
关键词 | 第95页 |
引言 | 第95-9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7-100页 |
·材料 | 第97-98页 |
·试验动物 | 第97-98页 |
·试剂 | 第98页 |
·主要仪器 | 第98页 |
·方法 | 第98-100页 |
·微卫星引物的筛选与合成 | 第98页 |
·PCR扩增 | 第98-99页 |
·数据分析 | 第99-100页 |
·微卫星标记等位基因频率 | 第99-100页 |
·多态信息含量(PIC) | 第100页 |
·群体杂合度(H) | 第100页 |
·有效等位基因数(Ne) | 第100页 |
·群体间遗传距离和聚类 | 第10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0-105页 |
·PCR扩增产物及电泳结果 | 第100页 |
·等位基因及其频率 | 第100-101页 |
·多态信息含量 | 第101-103页 |
·群体杂合度 | 第103页 |
·有效等位基因数 | 第103-104页 |
·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和聚类 | 第104-105页 |
3 讨论 | 第105-106页 |
·四川9个黑山羊种群的遗传多态性 | 第105-106页 |
·黑山羊品种(群体)的等位基因及其频率 | 第106页 |
·黑山羊品种(群体)聚类 | 第106页 |
小结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09页 |
第五章 四川各地黑山羊mtDNA分子遗传特征研究 | 第109-133页 |
摘要 | 第109页 |
关键词 | 第109页 |
引言 | 第10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09-112页 |
·材料 | 第109-110页 |
·试验动物 | 第109页 |
·试剂 | 第109-110页 |
·引物 | 第110页 |
·主要仪器 | 第110页 |
·方法 | 第110-112页 |
·肝组织中分离线粒体 | 第111页 |
·mtDNA的提取 | 第111页 |
·mtDNA的纯化与检测 | 第111页 |
·目的DNA片断的扩增 | 第111-112页 |
·PCR产物的纯化与正反向测序 | 第112页 |
·测序数据的处理 | 第112页 |
·序列的CLUSTALW对位排列 | 第112页 |
·分析软件(MEGA2.0)确定多态位点 | 第112页 |
·分析软件(MEGA2.0)确定核苷酸总变异位点 | 第112页 |
·分析软件(MEGA2.0)确定简约信息位点 | 第112页 |
·DnaSP软件计算单倍型多样性 | 第112页 |
·DnaSP软件计算种群内的核苷酸多样性 | 第112页 |
·DnaSP软件计算种群间的序列歧异水平 | 第112页 |
·Network4.1软件构建单倍型网络关系图 | 第112页 |
·PAUP~*4.0b10构建单倍型邻接树 | 第112页 |
·Arlequin 2.0进行核苷酸误配分析 | 第112页 |
2 结果 | 第112-127页 |
·四川黑山羊的mtDNA变异 | 第112-118页 |
·黑山羊mtDNA Dloop序列长度与碱基组成 | 第112-113页 |
·黑山羊mtDNA Dloop序列的核苷酸多态位点变异 | 第113页 |
·四川黑山羊mtDNA Dloop环单倍型 | 第113-118页 |
·四川黑山羊种群mtDNA Dloop遗传结构 | 第118-123页 |
·黑山羊mtDNA Dloop序列长度与碱基组成 | 第118-119页 |
·黑山羊mtDNA Dloop序列的核苷酸多态位点变异 | 第119页 |
·黑山羊mtDNA Dloop序列的核苷酸多态位点变异类型 | 第119-120页 |
·黑山羊mtDNA Dloop环单倍型 | 第120-123页 |
·四川黑山羊D Loop全序列单倍型网络图 | 第123-125页 |
·系统发育关系树的构建 | 第125-126页 |
·黑山羊群体扩张事件 | 第126页 |
·30个序列一体碱基图 | 第126-127页 |
·黑山羊种群内mtDNA Dloop序列的同源性比较 | 第127页 |
·黑山羊同其他山羊mtDNA Dloop序列的聚类比较 | 第127页 |
2 .9 黑山羊同其他山羊品种间mtDNA Dloop序列的聚类 | 第127页 |
3 讨论 | 第127-131页 |
·冷冻肝脏中mtDNA的抽提效果比较 | 第127-129页 |
·四川黑山羊种群mtDNA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 第129-130页 |
·黑山羊种群间的遗传分化 | 第130页 |
·mtDNA序列分析同RAPD分析的比较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3页 |
本学位论文研究结论 | 第133-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第138-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