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目录 | 第1-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4页 |
研究论文 油菜叶绿素缺乏突变体Cr3529的光合作用特点及其叶绿素荧光的研究 | 第14-56页 |
1.引言 | 第14-16页 |
2.材料与方法 | 第16-22页 |
·实验材料 | 第16页 |
·实验方法 | 第16-22页 |
·类囊体膜的提取及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16页 |
·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16-17页 |
·尿素—SDS—PAGE | 第17页 |
·Western检测PsaA/B、CP29和类囊体蛋白磷酸化等 | 第17-18页 |
·类囊体的Blue—Native PAGE | 第18-19页 |
·凝胶制作 | 第18页 |
·样品增溶: | 第18页 |
·电泳: | 第18-19页 |
·77K荧光 | 第19页 |
·室温叶绿素荧光 | 第19-21页 |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快相诱导曲线 | 第19-20页 |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慢相诱导曲线 | 第20-21页 |
·QA淬灭 | 第21页 |
·热致发光(thermoluminescence) | 第21-22页 |
3.实验结果 | 第22-41页 |
·叶绿素缺乏对植物形态和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22-23页 |
·叶绿素缺乏对类囊体色素蛋白的影响 | 第23-26页 |
·类囊体色素蛋白的蓝绿温和电泳分析 | 第23-24页 |
·类囊体膜蛋白的SDS-PAGE和Western分析 | 第24页 |
·叶绿素缺乏对类囊体膜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 第24-26页 |
·突变体的低温荧光光谱分析 | 第26-31页 |
·低温发射光谱的分析 | 第26-27页 |
·低温激发光谱的分析 | 第27-28页 |
·低温荧光检测光能分配 | 第28-29页 |
·低温三维荧光的分析 | 第29-31页 |
·突变体的室温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分析 | 第31-39页 |
· | 第31-36页 |
·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快相的分析 | 第31-34页 |
·PSII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的分析 | 第34-36页 |
·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慢相的分析 | 第36-38页 |
·Q_A荧光淬灭的分析 | 第38-39页 |
·突变体的热致发光的分析 | 第39-41页 |
4.讨论 | 第41-45页 |
·叶绿素b缺乏对光合作用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 第41-42页 |
·突变体光能吸收和激发能分配的影响 | 第42-43页 |
·突变体光化学活性和非光化学活性的改变 | 第43-44页 |
·突变体电子传递链速率的变化 | 第44-45页 |
5.结论及可能应用 | 第45-46页 |
·主要结论 | 第45页 |
·实验应用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6页 |
文献综述 叶绿素荧光分析方法理论基础参数意义和其应用 | 第56-95页 |
1.理论基础 | 第56-59页 |
·荧光产生机理 | 第56-57页 |
·能量在光合作用系统中的传递 | 第57-59页 |
·一些基本荧光参数 | 第59页 |
2.低温荧光 | 第59-62页 |
·低温荧光的测定和原理 | 第59-60页 |
·低温荧光和室温荧光的参数及其意义 | 第60-62页 |
·低温荧光的应用 | 第62页 |
3.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快相 | 第62-70页 |
·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快相的定义 | 第62-63页 |
·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快相的测定 | 第63页 |
·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快相的意义 | 第63-67页 |
·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快相的特征位点 | 第63-64页 |
·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的JIP-test参数及其意义 | 第64-67页 |
·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快相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67-70页 |
4.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慢相 | 第70-81页 |
·调制式测量荧光方法原理(PAM荧光测量原理) | 第70-72页 |
·叶绿素荧光测量参数和非光化学淬灭的意义 | 第72-76页 |
·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慢相的应用 | 第76-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附录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