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文献综述 | 第5-17页 |
| 引言 | 第17-1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2页 |
| 1.1 试验材料 | 第18-19页 |
| 1.1.1 试验期间与供试牛群 | 第18页 |
| 1.1.2 药品 | 第18-19页 |
| 1.2 仪器与设备 | 第19页 |
| 1.3 试验方法 | 第19-20页 |
| 1.4 外周血中孕酮值的测定 | 第20-21页 |
| 1.4.1 血样处理 | 第20-21页 |
| 1.4.2 孕酮水平测定 | 第21页 |
| 1.5 试验效果 | 第21-22页 |
| 2 结果 | 第22-30页 |
| 2.1 程序化人工授精处理效果 | 第22-26页 |
| 2.1.1 诱导同期发情的效果 | 第22页 |
| 2.1.2 同期发情牛出现发情的时间分布 | 第22-23页 |
| 2.1.3 输精时间和人工授精实施率 | 第23-24页 |
| 2.1.4 人工授精的配种效果 | 第24-26页 |
| 2.2 外周血液中P值的变化 | 第26-27页 |
| 2.2.1 不同方法处理外周血液中P水平变化 | 第26-27页 |
| 2.2.2 OvSynch处理过程中P水平的变化 | 第27页 |
| 2.3 经产牛和处女牛处理效果的比较 | 第27-28页 |
| 2.4 部分牛在GnRH-PGF_(2α)处理之间出现发情 | 第28-29页 |
| 2.5 不同空怀期经产牛的受胎分布 | 第29-30页 |
| 3 讨论 | 第30-36页 |
| 3.1 同期发情效果 | 第30-31页 |
| 3.2 人工授精实施情况和受胎情况 | 第31-32页 |
| 3.3 外周血液中P水平变化的特点 | 第32-33页 |
| 3.4 定时人工授精时间 | 第33-34页 |
| 3.5 GnRH处理过程中少数牛出现发情 | 第34-35页 |
| 3.6 自制PRID的处理效果 | 第35-36页 |
| 结论 | 第36-37页 |
| 致谢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