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1 前言 | 第13-24页 |
·立论依据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油田开发后期地球物理测井方法的任务和特点 | 第15页 |
·国内外剩余油监测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5-19页 |
·国、内外剩余油的研究 | 第15-16页 |
·国、内外剩余油监测技术的研究 | 第16-18页 |
·剩余油监测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 | 第19-21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论文主要工作量与创新点 | 第21-24页 |
·主要工作量 | 第21-22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2-24页 |
2 研究区块开发地质特征 | 第24-40页 |
·工区位置 | 第24-25页 |
·油藏开发状况 | 第25-26页 |
·油藏开发简历 | 第25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油藏基本特征 | 第26-36页 |
·构造特征 | 第26-29页 |
·地层层序 | 第29-30页 |
·沉积特征 | 第30页 |
·岩石结构特征 | 第30-31页 |
·成岩作用特征 | 第31-32页 |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 | 第32-34页 |
·储层非均质性 | 第34-35页 |
·储层润湿性 | 第35-36页 |
·流体特性 | 第36页 |
·储层评价与储量计算 | 第36-38页 |
·储层综合分类评价 | 第36-37页 |
·储量计算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40页 |
3 低渗透砂岩油藏水淹层解释方法研究 | 第40-60页 |
·水淹层测井解释的理论基础及概念模型 | 第40-42页 |
·水淹层测井解释的基本原理 | 第40页 |
·储集层测井解释的概念模型 | 第40-41页 |
·储集层水淹程度划分方法 | 第41-42页 |
·岩电实验 | 第42-48页 |
·低渗透砂岩油藏储集层孔隙结构对测井评价的影响 | 第42-44页 |
·注入水矿化度 | 第44-45页 |
·岩电参数实验结果 | 第45页 |
·水驱岩电试验结果 | 第45-48页 |
·水淹油层测井显示特征 | 第48-50页 |
·水淹油层的地质特征 | 第48页 |
·水淹油层测井显示特征 | 第48-50页 |
·储层参数解释模型 | 第50-55页 |
·岩性参数 | 第50-51页 |
·物性参数解释模型 | 第51-52页 |
·储层饱和度解释模型 | 第52-55页 |
·水淹级别的判别 | 第55-56页 |
·测井资料二次解释及效果评价 | 第56-58页 |
·测井资料的二次处理 | 第56页 |
·新井水淹层二次解释及效果评价 | 第56-58页 |
小结 | 第58-60页 |
4 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的应用与改进 | 第60-83页 |
·套管井剩余油测井技术 | 第60页 |
·剩余油饱和度测井原理 | 第60-61页 |
·中子寿命测井原理 | 第60-61页 |
·碳氧比测井原理 | 第61页 |
·剩余油饱和度测井影响因素 | 第61-65页 |
·中子寿命的影响因素 | 第62-63页 |
·碳氧比测井资料影响因素 | 第63-64页 |
·渗钆(硼)中子寿命测井施工工艺及改进 | 第64-65页 |
·套管井单井剩余油饱和度测井解释方法 | 第65-75页 |
·中子寿命解释方法 | 第65-73页 |
·碳氧比测井解释方法 | 第73-75页 |
·剩余油饱和度解释处理软件研制 | 第75-76页 |
·中子寿命处理解释模块 | 第75-76页 |
·碳氧比处理解释模块 | 第76页 |
·饱和度测井资料精细解释 | 第76-79页 |
·饱和度测井资料精细解释 | 第76-78页 |
·饱和度测井资料精细解释精度评价 | 第78-79页 |
·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在低渗透砂岩油藏的适用性评价 | 第79-81页 |
·常用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的仪器性能及应用 | 第79-81页 |
·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在低参透油藏应用中的适用性评价 | 第81页 |
小结 | 第81-83页 |
5 分层注水量监测技术研究 | 第83-98页 |
·注水剖面测井精细解释 | 第83-88页 |
·注水剖面测井原理 | 第83页 |
·同位素注水剖面污染校正 | 第83-87页 |
·注水剖面精细解释 | 第87-88页 |
·小层吸水状况与渗透率关系 | 第88-89页 |
·小层吸水渗透率下限图版的制作 | 第88-89页 |
·结果及应用 | 第89页 |
·小层累积吸水量劈分技术 | 第89-95页 |
·水量劈分方法研究 | 第89-91页 |
·动态劈分方程 | 第91-95页 |
·劈分方法在卫81 块的应用 | 第95页 |
小结 | 第95-98页 |
6 数值试井技术在低渗透砂岩油藏平面剩余油监测中的应用 | 第98-110页 |
·数值试井理论研究 | 第99-105页 |
·数学模型 | 第99-101页 |
·网格剖分 | 第101-102页 |
·网格离散 | 第102页 |
·解释方法及步骤 | 第102-103页 |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103-105页 |
·技术改进与提高 | 第105页 |
·现场应用情况及适应性评价 | 第105-109页 |
小结 | 第109-110页 |
7 可控源电阻率三维成像技术在低渗透砂岩油藏剩余油监测中的应用 | 第110-120页 |
·测量原理和方法 | 第110-111页 |
·可控源电阻率三维成像技术的测量 | 第111-112页 |
·储层三维电阻率反演理论和方法 | 第112-116页 |
·点供电源理论电位 | 第113页 |
·线供电源理论电位 | 第113-114页 |
·非均匀介质电位分布的数值计算 | 第114-115页 |
·三维反演理论 | 第115-116页 |
·数据预处理 | 第116-117页 |
·视电阻率计算和处理 | 第116-117页 |
·自然电位处理 | 第117页 |
·套管漏电流校正 | 第117页 |
·剩余油饱和度评价 | 第117-119页 |
小结 | 第119-120页 |
8 低渗透砂岩油藏剩余油整体监测评价 | 第120-136页 |
·剩余油整体监测思路 | 第120-121页 |
·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120-121页 |
·剩余油监测系列的优化 | 第121页 |
·剩余油整体监测方案 | 第121-126页 |
·编制思路 | 第121页 |
·监测方案部署 | 第121-122页 |
·剩余油监测结果分析 | 第122-126页 |
·卫81 块综合治理 | 第126-129页 |
·卫81 块综合治理原则及对策 | 第126页 |
·卫81 块综合治理方案部署 | 第126-129页 |
·方案实施步骤及要求 | 第129页 |
·卫81 块综合治理开发指标对比 | 第129页 |
·推广应用及效果分析 | 第129-135页 |
·文51 块 | 第129-131页 |
·文33 块沙二下 | 第131-132页 |
·文25 块 | 第132-133页 |
·濮城南区沙二下 | 第133-134页 |
·胡12 块 | 第134-135页 |
小结 | 第135-136页 |
9 认识及下步研究工作 | 第136-138页 |
·主要认识 | 第136页 |
·下步研究工作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1页 |
致谢 | 第141-143页 |
人个简历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