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一) 实践意义 | 第9页 |
(二) 理论意义 | 第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第二章 教师实践知识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兴起 | 第10-11页 |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内容 | 第11-15页 |
(一) 教师实践性知识内涵的研究 | 第11-13页 |
(二)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特征 | 第13-14页 |
(三)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表征方式 | 第14-15页 |
(四) 教师实践性知识产生的来源 | 第15页 |
三、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16页 |
第三章 王老师的故事 | 第16-44页 |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 | 第16-19页 |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16-18页 |
二、与研究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 | 第18页 |
三、研究资料的收集 | 第18-19页 |
第二部分 研究过程 | 第19-44页 |
第一节 故事的背景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故事的开始 | 第20-43页 |
一、班级组织建设 | 第20-21页 |
二、课堂教学 | 第21-29页 |
(一) 王老师的英语学科知识 | 第21-24页 |
(二) 王老师的英语知识传递方式 | 第24-26页 |
(三) 王老师的一般教学法知识 | 第26-29页 |
三、教育活动素描 | 第29-39页 |
(一) “学生要有怕的” | 第29-31页 |
(二) “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 | 第31-34页 |
(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 第34-35页 |
(四)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 第35-37页 |
(五) “办公室的谈话” | 第37页 |
(六) “不能留学生太晚” | 第37-38页 |
(七) 拥抱的艺术 | 第38-39页 |
四、个人心声 | 第39-42页 |
(一) 教师的职业情感 | 第39-40页 |
(二) 对自我的评价 | 第40页 |
(三) 对学生的评价 | 第40-41页 |
(四) 对家长的评价: | 第41-42页 |
五、他人眼中的王老师 | 第42-43页 |
第三节 王老师的实践性知识分析 | 第43-44页 |
(一) 课堂教学 | 第43-44页 |
(二) 教育活动 | 第44页 |
第四章 影响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的因素 | 第44-50页 |
一、影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在因素 | 第44-48页 |
(一)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 | 第44-45页 |
(二) 教师经验的积累 | 第45-46页 |
(三) 教师受教育经历的影响 | 第46-47页 |
(四) 教师本人的性格特质 | 第47页 |
(五) 个人生活史 | 第47-48页 |
二、影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外在因素 | 第48-50页 |
(一) 学校环境 | 第48-49页 |
(二) 教师参加初中基础建设工程 | 第49-50页 |
(三) 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存社会制度 | 第50页 |
第五章 启示和建议 | 第50-54页 |
一、来自本研究的启示 | 第50-51页 |
二、建议 | 第51-52页 |
三、研究过程的反思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68页 |
后记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