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一、论题的意义 | 第8-11页 |
(一) 作为学位论文的该论题 | 第8-9页 |
(二) 作为行政法学位论文的该论题 | 第9-11页 |
二、已有研究的成果 | 第11-12页 |
三、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淮河治理行政机构的历史沿革 | 第14-21页 |
一、淮河治理行政机构的历史沿革 | 第14-18页 |
(一) 第一阶段——单纯治水(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 | 第14-15页 |
(二) 第二阶段——治污进入工作议程(20世纪80年代至今) | 第15-17页 |
(三) 目前淮河治理机构简介 | 第17-18页 |
二、对淮河治理机构历史沿革的分析 | 第18-21页 |
(一) 治理机构设立的不稳定性及随意性 | 第18页 |
(二) 治理机构演变的历史背景分析 | 第18-21页 |
第三章 我国流域治理的现行规定及制度缺陷 | 第21-27页 |
一、现行法规定的缺陷 | 第21-24页 |
(一) 治理机构法律地位不明 | 第21-22页 |
(二) 法律间的冲突 | 第22-24页 |
二、对现行规定缺陷根源的分析 | 第24-27页 |
第四章 国外流域治理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 第27-37页 |
一、域外经验 | 第27-33页 |
(一) 美国的流域管理 | 第27-31页 |
(二) 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河流域 | 第31-32页 |
(三) 法国的流域管理 | 第32-33页 |
二、域外经验的启示 | 第33-37页 |
(一) 立法先行,依法治水 | 第34页 |
(二) 注重民主协商机制的建设,鼓励公众参与管理 | 第34-35页 |
(三) 建立综合的流域管理机构,赋予其广泛的管理权力 | 第35页 |
(四) 流域管理的多角度、全方位化 | 第35-36页 |
(五) 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 第36-37页 |
第五章 淮河治理行政组织法上的完善 | 第37-45页 |
一、加强行政组织法建设 | 第37-38页 |
二、对完善淮河流域治理行政组织体系的思考 | 第38-45页 |
(一) 建立流域综合治理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 第38-39页 |
(二) 建立流域综合治理机制的可行性分析 | 第39-40页 |
(三) 设置流域综合治理机构应当遵循的原则 | 第40-41页 |
(四) 流域综合治理机构的设置构想 | 第41-45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