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表述的民俗艺术--对商河鼓子秧歌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20页 |
导论—一项民俗艺术的被表述 | 第20-41页 |
第一节 研究课题的界定及相关研究状况介绍 | 第20-28页 |
一、研究对象界定及基本情况介绍 | 第20-26页 |
二、民俗学和文艺学领域对民俗艺术的相关研究 | 第26-28页 |
第二节 人类学的理论研究与方法探讨 | 第28-37页 |
一、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趋向以及历史解读 | 第28-30页 |
二、汉人社区研究模式的转移 | 第30-32页 |
三、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 | 第32-35页 |
四、仪式研究与权力展演 | 第35-37页 |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结构 | 第37-41页 |
一、表述危机与文本分析 | 第37-38页 |
二、本研究中的文本分析 | 第38-39页 |
三、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39-41页 |
第一章 乡土艺术的自我表述—迎春祭祀的民俗 | 第41-64页 |
第一节 村落里的时间和空间 | 第41-45页 |
一、村落里的时空 | 第41-44页 |
二、周边村落里的民俗艺术氛围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展演与乡村秩序—以兴隆镇村为例 | 第45-59页 |
一、我的田野点—兴隆镇村 | 第45-49页 |
二、温暖的回忆—村里的“闹玩” | 第49-52页 |
三、角色分配、权力展演与文化教化 | 第52-55页 |
四、敬神祭祖仪式及社会秩序的整合 | 第55-59页 |
第三节 明清县志中民俗的书面表述 | 第59-64页 |
一、神话传说和有关神的世界 | 第59-62页 |
二、地方风俗和时令 | 第62-64页 |
第二章 乡村经验遭遇外来知识 | 第64-87页 |
第一节 文化认同危机与“陋俗” | 第64-72页 |
一、民俗的新表述—地方“陋俗”及话语背景 | 第64-68页 |
二、日本鬼子来了和有关“闹玩”的另类记忆 | 第68-72页 |
第二节 群众动员与秧歌高潮 | 第72-77页 |
一、胜利的春天 | 第72-74页 |
二、小镇上的第一个文化站 | 第74-75页 |
三、区政府组织的群众文艺汇演 | 第75-77页 |
第三节 难以抹去的历史记忆 | 第77-87页 |
一、难忘挨饿那几年 | 第77-78页 |
二、“闹玩”活动的短暂恢复—自然灾害后的调整 | 第78-79页 |
三、向传统决裂—“破四旧” | 第79-81页 |
四、把祖坟掘了—“整坟造田” | 第81-82页 |
五、村落关系的彻底恶化—批斗会 | 第82-84页 |
六、村里的文艺表演—为政治服务 | 第84-87页 |
第三章 传统的复兴及回应性的表述 | 第87-100页 |
第一节 又可以“闹玩”了 | 第87-96页 |
一、传统文化的多元表述 | 第87-89页 |
二、“闹玩”角色的服装变化 | 第89-90页 |
三、热闹依旧 | 第90-92页 |
四、依然串村 | 第92页 |
五、离乡人眼里的“闹玩” | 第92-96页 |
第二节 另一种娱乐悄然进村 | 第96-100页 |
一、老人权威的失落 | 第96-97页 |
二、村里第一台电视 | 第97-98页 |
三、电视的普及和影响 | 第98-100页 |
第四章 民间艺术与传统的再造 | 第100-130页 |
第一节 “民间艺术”的建构 | 第100-108页 |
一、秧歌汇演 | 第100-101页 |
二、商河鼓子秧歌研讨会 | 第101-104页 |
三、县志中的新表述:“民间文艺—商河鼓子秧歌” | 第104-105页 |
四、历史记忆建构:“许商与商河”专题研讨会 | 第105-107页 |
五、商河县—“山东省民间艺术之乡” | 第107-108页 |
第二节 象征资源争夺与地方文化认同 | 第108-120页 |
一、比赛性秧歌汇演 | 第108-113页 |
二、秧歌广场的建立及节日演出 | 第113-115页 |
三、县文化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成就与遗憾 | 第115-118页 |
四、鼓子秧歌进课堂 | 第118-120页 |
第三节 来自西方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120-130页 |
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的申报及专家论证 | 第120-121页 |
二、对申报书保护目的及保护措施的解读 | 第121-123页 |
三、被雨冲散的汇演 | 第123-127页 |
四、新一轮的“采风”热 | 第127-130页 |
第五章 虚空的家园与本土新经验 | 第130-147页 |
第一节 虚空的家园 | 第130-138页 |
一、兴隆镇村不再“闹玩” | 第130-134页 |
二、商家村的秧歌—县鼓子秧歌代表队 | 第134-135页 |
三、三帽村的秧歌—县鼓子秧歌的另一个代表 | 第135-138页 |
第二节 村落民俗文化萧条后的新现象—“能人”主事 | 第138-147页 |
一、张公亮村的秧歌队 | 第138-140页 |
二、到乡镇机关、企业表演的秧歌队 | 第140-143页 |
三、村里“能人”出资的秧歌队 | 第143-147页 |
结论: 被表述之后 | 第147-157页 |
一、被表述的民俗艺术 | 第147-152页 |
二、表述·知识建构·书写使命 | 第152-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63-165页 |
后记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