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20页 |
前言 | 第20-24页 |
一、本文研究的重大意义 | 第20-22页 |
二、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22-24页 |
第一章 程序与选择的一般性理论研究 | 第24-59页 |
第一节 程序及其特征、分类 | 第24-27页 |
一、程序及其含义 | 第24-25页 |
二、法律程序特征 | 第25-26页 |
(一) 从静态的角度看法律程序特征 | 第25页 |
(二) 从动态角度看法律程序特征 | 第25-26页 |
三、法律程序的分类 | 第26-27页 |
(一) 以实体结果不同为标准分类 | 第26-27页 |
(二) 以作出决定的主体不同为标准的分类 | 第27页 |
(三) 以决定可能具有的法律效果为标准的分类 | 第27页 |
第二节 程序与当事人选择行为的关系 | 第27-58页 |
一、程序的发展与当事人选择的关系 | 第27-47页 |
(一) 程序法的进化规律 | 第28-40页 |
(二) 程序法的发展与当事人选择的关系 | 第40-47页 |
二、现代司法程序与选择之间的关系 | 第47-58页 |
(一) 司法程序对选择的作用 | 第48-52页 |
(二) 选择对司法程序的作用 | 第52-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二章 民事程序选择权本体论 | 第59-118页 |
第一节 民事程序选择权的创生理论 | 第59-87页 |
一、司法危机及本质分析 | 第59-64页 |
(一) 各国司法危机现象 | 第59-61页 |
(二) 司法危机的本质 | 第61-62页 |
(三) 我国大陆地区司法危机的特殊原因分析 | 第62-64页 |
二、程序选择权的创生理论 | 第64-86页 |
(一) 接近正义理论 | 第64-76页 |
(二) 替代纠纷解决机制理论 | 第76-86页 |
小结 | 第86-87页 |
第二节 程序选择权基本理论 | 第87-118页 |
一、程序选择权概念分析 | 第87-95页 |
(一) 程序利益与实体利益的平衡 | 第88-91页 |
(二) 公正程序请求权与适时审判请求权 | 第91-93页 |
(三) 当事人程序主体地位 | 第93-94页 |
(四) 程序选择权的概念归纳 | 第94-95页 |
二、程序选择权的权利体系 | 第95-102页 |
(一) 程序选择权的主体 | 第95-96页 |
(二) 程序选择权的对象 | 第96-102页 |
小结 | 第102-103页 |
三、程序选择权的原则 | 第103-107页 |
(一) 诚实信用原则 | 第103-105页 |
(二) 成本相当性原则 | 第105-107页 |
四、程序选择权的基本功能 | 第107-117页 |
(一) 程序选择权有利于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的合理构建 | 第107-111页 |
(二) 程序选择权是社会和谐私法秩序形成的重要条件 | 第111-117页 |
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三章 程序选择权的制度构建(上) | 第118-147页 |
第一节 程序选择权制度构建考量因素分析 | 第118-121页 |
一、历史积淀而成的诉讼文化或司法文化 | 第118-119页 |
二、纠纷类型对当事人选择的影响 | 第119-120页 |
三、社会关系的性质分野对当事人选择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第二节 调解体系的重构 | 第121-136页 |
一、我国纠纷当事人选择调解制度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 第121-125页 |
(一) 我国纠纷当事人选择调解制度的现状 | 第121-122页 |
(二) 拒绝调解的原因分析 | 第122-125页 |
二、对调解制度重构的若干思考 | 第125-136页 |
(一) 社区化、专职化并存的多元民间调解组织的建设 | 第125-127页 |
(二) 实现调解的技术性研究与完善,建立专职调解员遴选与培训制度 | 第127-133页 |
(三) 完善调解效力的若干规定,加强调解协议的执行力 | 第133-136页 |
第三节 仲裁制度的专业化修正 | 第136-147页 |
一、当事人选择仲裁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 第137-143页 |
(一) 社会主体对仲裁无知及误解,造成仲裁的社会亲和力缺失 | 第138页 |
(二) 司法对仲裁的不当影响 | 第138-139页 |
(三) 仲裁价值的研究不足而导致的制度设计缺陷障碍 | 第139-142页 |
(四) 仲裁组织建设量多质低,仲裁结果对当事人而言缺乏信服力 | 第142-143页 |
二、仲裁制度的专业化修正 | 第143-146页 |
(一) 整合仲裁机构,使仲裁机构及仲裁员专业化 | 第143-144页 |
(二) 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临时仲裁体系 | 第144-145页 |
(三) 修正仲裁的司法监督制度 | 第145-146页 |
小结 | 第146-147页 |
第四章 程序选择权的制度构建(下) | 第147-165页 |
第一节 一审结构的修正 | 第147-157页 |
一、审前程序独立价值分析 | 第148-151页 |
(一) 促进当事人和解 | 第148-150页 |
(二) 通过法官调解终结案件 | 第150-151页 |
(三) 实现程序选择权必要的“知情体系”构建 | 第151页 |
二、一审程序的结构调整 | 第151-157页 |
(一) “大审前、精审判”一审模式的构想 | 第151-152页 |
(二) 基本制度的完善 | 第152-157页 |
第二节 审级制度的相应改革与功能的完善 | 第157-165页 |
一、防碍程序选择权行使的上诉制度若干内容分析 | 第157-160页 |
(一) 上诉启动条件对程序选择权行使的影响 | 第157-158页 |
(二) 上诉程序运作中相关内容对当事人程序选择行为的影响 | 第158-160页 |
二、立法修正建议 | 第160-164页 |
(一) 完善我国的上诉权行使制度 | 第160-162页 |
(二) 完善我国上诉审对象及方式的协商、合意选择制度 | 第162-164页 |
小结 | 第164-165页 |
第五章 程序选择权的实现模式分析 | 第165-182页 |
第一节 程序选择权的性质分析 | 第165-172页 |
一、程序选择权是公民程序性权利 | 第165-169页 |
(一) 防御性是程序选择权启动的基本特征 | 第166页 |
(二) 程序选择权具有自然权利与基本人权的特征 | 第166-168页 |
(三) 程序选择权是公民公权利与私权利的混合体 | 第168-169页 |
二、程序选择权与诉权的区别 | 第169-170页 |
(一) 性质不同 | 第169页 |
(二) 行使效果不同 | 第169-170页 |
(三) 行使阶段不同 | 第170页 |
三、程序选择权与处分权的区别 | 第170-172页 |
(一) 权利性质不同 | 第170-171页 |
(二) 行使方式不同 | 第171页 |
(三) 权利内容重点不同 | 第171-172页 |
第二节 程序选择权实现模式分析 | 第172-182页 |
一、程序选择契约模式 | 第172-175页 |
(一) 程序选择契约的渊源 | 第172-173页 |
(二) 程序选择契约及其特征 | 第173-175页 |
二、“请求—裁定”模式 | 第175-181页 |
(一) 该模式的适用条件 | 第175-176页 |
(二) “请求—裁定”模式的正当性分析 | 第176-179页 |
(三) “请求—裁定”模式具体实现制度分析 | 第179-181页 |
小结 | 第181-182页 |
第六章 程序选择权保障论 | 第182-207页 |
第一节 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 | 第182-192页 |
一、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现状及不足分析 | 第183-185页 |
(一) 有关法律援助立法不完善 | 第183页 |
(二) 法律援助机构组织、人员薄弱,资金保障不足 | 第183-184页 |
(三) 法律援助的标准过于严苛,不利于法律援助社会目标的实现 | 第184-185页 |
二、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 | 第185-192页 |
(一) 建立非诉讼法律援助,完善法律援助内容 | 第185-188页 |
(二) 建立国家与社会二元制的法律援助机构体系 | 第188-192页 |
第二节 心证公开制度的构建 | 第192-201页 |
一、心证公开对主体程序选择权实现的意义 | 第193-195页 |
(一) 心证公开实现当事人在诉讼中对案件程序利益与实体利益的平衡追求 | 第193页 |
(二) 法官公开心证是确保当事人享有适时审判请求权的基础 | 第193-194页 |
(三) 法官公开心证可以使当事人参与案件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的对话 | 第194页 |
(四) 法官公开心证使裁决结果得以展示,真正确立当事人程序主体权 | 第194-195页 |
二、构建我国心证公开制度的具体内容和程序机制 | 第195-201页 |
(一) 审前阶段的心证公开及相关诉讼制度的建立 | 第195-198页 |
(二) 庭审结束前的心证公开 | 第198-201页 |
第三节 诉讼费用评估与惩戒机制 | 第201-207页 |
一、我国目前诉讼费用制度及其主要弊端 | 第202-204页 |
(一) 我国目前诉讼费用制度主要内容 | 第202-203页 |
(二) 我国诉讼费用制度的弊端 | 第203-204页 |
二、诉讼费用改革的立法建议 | 第204-206页 |
(一) 建立阶段性案件受理费收费标准 | 第204-205页 |
(二) 移植英国诉讼费用评定制度,构建我国对当事人的诉讼费用惩戒措施 | 第205-206页 |
小结 | 第206-207页 |
结语 | 第207-209页 |
参考文献 | 第209-220页 |
致谢 | 第2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