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时代的安乐死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文献资料 | 第11页 |
四、研究思路及难点 | 第11-13页 |
第二章 什么是安乐死 | 第13-22页 |
第一节 两种死亡图景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安乐死的历史和概念 | 第14-16页 |
第三节 安乐死的定义 | 第16-19页 |
第四节 安乐死的分类 | 第19-22页 |
一、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 | 第19-20页 |
二、自愿安乐死、非自愿安乐死和不自愿安乐死 | 第20页 |
三、直接安乐死和间接安乐死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安乐死的争议 | 第22-32页 |
第一节 死亡权利之争 | 第22-29页 |
一、从宗教的观点看 | 第22-25页 |
二、生命的自然归属 | 第25-26页 |
三、生命的自主性 | 第26-27页 |
四、伦理化的生命 | 第27-29页 |
第二节 生命价值的争论 | 第29-30页 |
第三节 道德滑坡的担忧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安乐死的技术控制 | 第32-41页 |
第一节 死亡定义的技术难题 | 第32-34页 |
一、解读维奇死亡定义理论 | 第32-33页 |
二、现代死亡定义的困境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技术对死亡意义的剥夺 | 第34-38页 |
一、死亡意义的探讨 | 第34-37页 |
二、技术时代死亡意义的剥夺 | 第37-38页 |
第三节 安乐死的技术干预 | 第38-41页 |
第五章 安乐死的出路 | 第41-44页 |
第一节 以往的尝试和局限 | 第41-42页 |
一、伦理学和制度的尝试 | 第41页 |
二、临终关怀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回归本己的死亡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7页 |